Tuesday, May 13,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1篇)——马来西亚篇: 分道扬镳 东姑坚持驱逐新加坡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1963年,马来亚与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合并成为马来西亚,两年后,与马来半岛一水之隔的新加坡选择退出马来西亚,内中的纠葛与挣扎,不管是非与对错,千秋功过,虽然须由后人评说,但当年政坛秘辛,却也鲜为外人道。 

岁月流逝,近50年后,当历史逐渐在人们脑海中模糊淡忘之际,《李光耀观天下》的出版,必将重新勾起那一代人,或关心马新两国政局人士的记忆。 

英国人在离开时,给马来亚和新加坡留下大致相同的遗产,两国在后殖民时期的发展水平也旗鼓相当。 

但是,这两个国家在1965年以后所选择的道路却是迥然不同。马来西亚选择成为一个以说马来语为主的国家,而新加坡则选择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建立多元种族的社会。 

随着马来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一个说马来语的马来西亚将成为更根深蒂固的概念。 

建立马来西亚人的大马 

在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近两年里,我领导其他人组织联盟争取建立一个属于“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竭力克服种族问题。 

然而,此举遭遇强烈的反对,有时更引发暴力抗议。这最终导致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我这一代人一直都相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一体的。英国人在战后将我们分开,成为个别殖民地,而我们则争取合并。马来亚领导人一开始并不想让新加坡加入,因为我们的华族人口多,会打乱局整体的种族结构比例。 

英国人最终说服马来西亚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让他相信随着左派分子在新加坡华校日益壮大,新加坡倾向共产主义的危险实在太大。他终于同意让新加坡连同沙巴及砂拉越一起并入马来西亚,以沙砂两地较低的华族人口比例平衡我们的影响。 

但在我们加入之后,东姑告诉我:“你的政党不该打马来西亚马来人的主意。” 

新加坡当时有三个以马来人居多的选区,即芽笼士乃、甘榜景万岸以及南部岛屿,他不希望我们接触那些他认为是马来人地区的选区。 

然而,我们无法遵从这点,而必须依照宪法行事。 

宪法没说那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东姑警告会有流血事件 

我们仍旧组织了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提倡打造真正的多元种族国家,我们说服砂拉越、槟城和怡保的政党加入,其中有好几个马来族代表。 

随着总机构的实力越来越壮大,东姑感到十分不快,接着我们被告知新加坡得脱离马来西亚,否则将有流血事件发生。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2篇)——马来西亚篇: 分道扬镳 东姑坚持驱逐新加坡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马来西亚的种族主义政策让它们处于劣势。这么做是自行缩小国家的人才库,不利于打造一个擅用各族所长的社会。他们为了维持一个族群的主导地位,甘愿牺牲人才。 

马来西亚政府近来也较愿意承认,这些人才已流失到海外其他充满活力的城市,并试图吸引一些旅居海外的马来西亚人回国。但现实情况是,这些举措或许来得太晚,作用也太小了。 

在一个环球化的世界里,技能、才智和干劲将日益成为人们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马来西亚正在失去优势。它在对外竞争中让其他国家领先一步。 

华族和印族选票的影响力最终将变得微不足道。当这一天到来时,华人和印度人将无法用选票表达诉求,也不能期望为自己争取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推出“一个大马”政策 

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过后,一些人强烈感觉到这个国家即将迎来真正的改变。 

反对党发出包括废除一些种族主义政策在内的竞选承诺,结果他们取得的战绩是连支持者也始料未及的。 

就选票而言,这是反对党自1969年以来所取得的最佳成绩。就国会议席而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国民阵线(简称国阵)政府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多数国议席优势。 

大选一年后,纳吉接任首相一职,过后推出“一个马来西亚”政策,以促进种族和谐和加强国家团结。





李光耀观天下(第3篇)——马来西亚篇: 分道扬镳 狮城命运靠自己决定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问:新加坡当时还有哪些其他选择? 

答:另一个选择是让新加坡独立,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当时正在扩张势力的华文中学学生。他们很有可能胜利。可是新加坡一旦并入马来西亚,华人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身在马来人的地方,而要打造一个属于华人的新加坡,是不可能的事。行得通的是塑造一个多元种族的新加坡。 

问:所以这是你想要合并背后的部分打算? 

答:不,这并不在我盘算之内。这是结果。我的打算是我们必须重新加入他们,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一体的。 

问:此举不是为了要消除新加坡那些华族的共产主义威胁? 

答:不。若是这样,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假设我们在马来西亚被提控,而且也没有组织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以争取建立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我们今天就会像槟城、古晋或哲斯顿(今日的亚庇)一样。他们的人不是马来族,而是杜顺族、达雅克族以及卡达山族人。 人民行动党不可能统治大马 

问:一些人也提出这样的看法,认为你和人民行动党之所以涉足马来西亚,是因为有统治这整个国家的野心。 

答: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他们要非马来人扮演次要角色,他们有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及马来西亚印度国民大会(简称国大党)作为伙伴,协助争取马来西亚基层领袖的支持。他们能够操控沙巴和砂拉越,因为这两地的领袖是年纪尚轻的新面孔。在斗争期间,东姑为了让我出局,提议由我出任联合国代表一职。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4篇): 中国 : 一个强大的中央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5000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只要中央政权是强大的,这个国家就安全。如果中央虚弱了,国家就会紊乱。一个强大的中央会带来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每个中国人都这样认为,这是他们从根深蒂固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的基本原则。在短期内,人们不可能背离这一原则。这种心态比共产主义的历史要长,已存在数个世纪,甚至数千年了。 

西方一些人希望看到中国实现西方传统的民主,这是不可能的事。美国人认为,如果不实现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以及每隔数年更换总统和改选议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国家。这是他们对世界先入为主的看法。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拥有13亿人口、人民具有不同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国家。它将会走向自己的道路。 

勾结夺农民土地 

2011年秋天,广东省乌坎渔村发生了动乱。开发商与地方官员勾结夺走了农民的土地,然后取走了从出售这些土地所获得的利益。最初是在9月份,几百名受到侵害的农民举行了相对小规模的抗议。到12月份,一名参加抗议的村民在被警方拘留期间死亡,势态随之升级为大规模的反抗。数天内,近两万名村民被鼓动参与。他们将官员赶出村子,设立了路障,用简单的武器武装自己。他们要求归还农田。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5篇): 韬光养晦 不露锋芒,保持谦逊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习近平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用中国的话说是“大气”,与之相反的是“小气”,他绝不是胸襟狭隘。他考虑问题很有深度,不愿炫耀才华。他没有江泽民那样随和,也不像胡锦涛那样拘谨。他显得很庄重,这是给我的一第一个印象。再考虑到他曾受过困苦磨难,1969年他作为一个年轻人被发配到陕西省的农村生活。他从不抱怨或发牢骚,努力工作,慢慢地证明自己。我将他列为纳尔逊‧曼德拉一级的人物。 

前4位最高领导人都留下了各自独特的印象。毛泽东留下的是不断革命,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江泽民是巩固发展,胡锦涛是和谐社会,特别是减少贫富差距。习将留下什么遗产呢? 

邓小平 改革开放向外学习 

中国幸亏有了邓小平,扭转了国家发展的方向。 

1978年他在访问曼谷和吉隆坡后,来到新加坡。他希望我们一起阻止越南进攻柬埔寨,如果越南进攻柬埔寨,就挫败它。我认为那次访问使他开了眼界。他原本预料将看到3个落后的首都。因为这3个国家都是穷国。然而,他看到的3个首都全都超越了当时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他在新加坡访问了大约4天。当他的专机在机场关闭机舱门时,我对同僚说:“那些向他介绍情况的人将要挨揍,因为他看到新加坡跟他们所介绍的完全不同。”给他介绍情况的一定是来自这里的共产党同情者,那是带偏见的介绍。 

他在晚宴上向我祝贺,我问他祝贺什么。 

他说:“你们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花园城市。”我向他表示感谢,但补充道:“你们完全可以做得比我们更好,因为我们是中国南方没有土地的农民后代。你们有学者,有科学家,有专家。你们将比我们做得更好。”他没有回答我,只是用锐利的目光看着我,随后继续转向另一个话题。那是在1978年。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6篇)——美国篇: 国际势力发生变化 美国加强影响力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势力格局的关键在于距离。中国有地理上的优势,要在亚洲发挥影响力可谓轻而易举。反观远在8000英里外的美国,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与中国13亿的庞大人口相比,美国仅有3亿1400万人,这加剧了美国的艰巨挑战。然而,因为美国拥有更优越的科技,势力的转移不会迅速实现。 

中国虽然也建造了航空母舰,它未必能迅速赶上美国航母所备有的核动力引擎、能运载5000兵员的技术。尽管如此,美国在距离上的劣势是一个关键,它将不得不调整在本区域的姿态和政策。 

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宣布,美国打算将战略重心移回亚太区域。他们把这叫做太平洋战略重心。奥巴马总统的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时,透露这一新战略背后的思维:“亚洲开放的市场为美国进行投资、贸易及以尖端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战略上,无论是通过捍卫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应对朝鲜的扩散问题,还是确保该区域主要国家的军事活动的透明度,维持整个亚太区域的和平与安全对全球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2012年4月,为增强亚太区的影响力,美国首批2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派驻澳洲北部城市达尔文。许多亚洲国家对美国重申这一承诺表示欢迎。 

参与有助于保持稳定 

多年来,美国参与本区域事务一直是这里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 

美国持续参与本区域的事务,将有助于保持这种稳定和安全。中国之巨大意味着最终只有美国联合日本与韩国,并同亚细安国家合作,才可以平衡它。 

然而,美国能不能将一时的意愿转化为长期的真实承诺,还有待观察。意愿是一回事,能力和力量则又是另一回事。美国目前在澳洲、日本、韩国和关岛都有驻军。(菲律宾在1992年要求美军离开苏比克湾是不明智的,忽略了美国撤离后的长期后果。现在他们的立场是:“请回来。”)美国相信它在区域国家的军事部署,能平衡中国的海军。此外,由于这个区域的水域较浅,美国能够跟踪包括潜艇在内的中国船舰的行动。但是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 

100年。不可能。 

50年?不大可能。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7篇): 平衡变制衡 掀起轩然大波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对于美国的存在,新加坡是相当自在的。我们不知道中国是否会变得更傲慢或武断。 

2009年,我以英语提出了必须平衡中国的看法,但平衡一词在中国却被翻译成了“制衡”,结果在中国网络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地网民质问我身为华人,竟然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非常敏感,即使我指出我从没说过“制衡”,他们的怒气仍无法平息。这显示在崭露头角的是一股未成熟的力量。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新加坡的总体战略是确保即使搭上中国非凡的经济增长列车,也不切割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尤其是美国。新加坡对美国依然重要。我们处于一个群岛中心的战略位置,而如果美国想保持在亚太区域的影响力,它就不能忽略本区域。即使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加强,它也不能阻止我们同美国保持强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关系。中国知道它越向东南亚国家施压,就越会把这些国家推向美国。如果中国有意像美国那样,把新加坡当作其军舰的停靠港,我们无任欢迎。 

不过,我们不会选边站,接待一方踢开另一方。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继续采取这个立场。 

通过语言与世界联系

我们也通过语言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很幸运的,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它留下的是英语。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样是由法国统治,我们就必须忘掉法语,再去学习英语以便同世界接轨,那肯定是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转变。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时,中华总商会的一组代表向我游说,希望将华语选为国语。我对他们说:“你得先把我打倒。”将近50年过去了,历史显示能讲英语并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已成为新加坡的成长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英语是国际社会的语言,大英帝国将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当美国接手时,世界过渡到美式英语是相对顺利的。对美国而言,全球有那么多人懂得他们的语言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随着中国持续崛起,新加坡或许要提升学校的华文水平,以便我们的学生日后若选择到中国工作或做生意,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华语仍会是第二语言,因为即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美国,它也无法给我们带来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生活水平。中国对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到20%。 

维持新加坡发展,并为我们带来繁荣的不只是美国,也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澳洲等等。这些国家做生意是用英语,不是华语。 

未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考虑将华语定为工作语言,那将是愚蠢的。现在,就连中国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疯狂地学习英语。

Read more ...


Monday, May 12,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8篇)——美国篇: 帮助人才圆梦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我为什么相信美国就长远而言会成功? 

首先,美国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中国更具吸引力。美国每年引进成千上万的聪明且不安于现状的移民到那里定居,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这些移民通常更富创新精神,而且敢于冒险,否则他们就不会离乡背井去另一个国家。 

移民源源不断带来新点子,为美国社会带来一种激情,一种你在中国找不到的兴奋。要是少了这些移民,美国就不可能那么成功。过去几个世纪,美国吸引了来自欧洲的顶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亚洲人———印度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甚至东南亚人。由于美国能接受这些移民,帮助他们融入,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这些不断被吸引进来的人才也反过来协助这个国家去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经商方法。 美国会留住人才 中国和其他国家最终得按照国情去采用美国吸引人才的部分模式。它们将不得不四处寻找人才,以建立本身的企业。这是最终的较量。在这个时代,大国之间已不会再进行军事较量,因为它们知道这么做,只会摧毁彼此。 不过,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还是有的,在这些竞赛中,人才是关键。 美国是一个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秀的人才。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一些新加坡人到美国深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留学,因为我肯定他们会回来。在英国,你不会想要留下,因为那里不欢迎你,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较少。 奋斗50年学华语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不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比起英语,华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除非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否则讲华语是非常困难的。华语是单音节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4个或5个音调。要是你不通晓华语,沟通就成了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我是以个人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了学华语,我奋斗了50年。今天我虽然能讲华语,并以汉语拼音书写,但我始终无法掌握地道的华语,而这不是愿不愿意尝试的问题。 即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也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华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除了华人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欧美人士,又有多少人去了中国,在那里落户、做生意?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9篇)——美国篇: 陷入困境但优势仍在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工业的领先地位被新兴经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反超了,这包括电子业、钢铁业、石化业和汽车业。这些都是重要的制造行业,雇用很多工人,包括有工会代表的蓝领工人。 

在一些欧洲国家,工会透过威胁将采取会造成严重短期损失的工业行动,去抵制劳动力市场改革。但是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可以作出艰难却有必要的改变,他们精简人手、裁退员工,并透过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去提高生产力。美国经济因此重整旗鼓了。帮助企业优化信息技术系统的新业务成立,包括微软、思科和甲骨文。 

欣赏创业活力 

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企业能够创造新的且待遇更好的工作。对于能在中国、印度和东欧代工的旧型工作,他们毫不留恋。他们预见的未来,是在一个不通过生产部件或汽车,而是以脑力、想象力、艺术、知识和知识产权去创造财富的世界。美国因此后来居上,重夺世界增长最快的发达经济体的地位。我很欣赏美国人创业的活力。 

到今天,你还是看得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制度更精简,更有竞争力;美国人提交更多的专利。他们总是在努力创造新事物,或改善事情的做法。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像溜溜球(yoyo)一样大起大落,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达8%至10%是再寻常不过的。如此发展的后果是一个底层阶级逐渐形成。在纽约市美丽商店橱窗前,人们可以随处看到躺在人行道上无家可归的美国人,除了蔽体的衣物和当睡垫的纸皮,他们一无所有。一些人———包括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严厉谴责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鸿沟。 

这个事态可以接受吗?这由不得我来评论。一些宗教和慈善团体设法济贫,包括为失业者设立施食处。然而,你不能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要是你希望拥有如美国目前那样的竞争力,就避免不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底层阶级的形成。要是你选择的是如欧洲在二战后那样的福利社会,活力自然减弱。 

没有阶级障碍 

最后,美国拥有一种颂扬勇于出去闯天下者的文化。他们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家,受人钦佩并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果失败了,就当作是很自然的中间阶段,是通往终极成功的必要过程。所以他们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这种文化有别于英国文化。在英国这个比较静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身分地位。 

在这方面,英国深具欧洲特色。英国人有过不少伟大发明———蒸汽机、纺织机和电动马达,他们赢过许多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发明很少成功地被开发成商业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帝国造就了一个崇敬旧富豪和地主阶级的社会,暴发户受到鄙视。 

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新垦社会,没有阶级障碍,每个人都颂扬起家致富,都想发财,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劲去创业生财。在美国企业里,年轻人往往在会议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他们洋溢的生气会被疏导以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0篇)——美国篇(完结篇): 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美国,就为了进入当地的高等学府,因为它们是最好的。入读哈佛或斯坦福或普林斯顿,已经成为世界各个角落数百万年轻学生和家长的梦想。但是,美国需要培育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科学家、学者、专业人员和实业家,它还需要不断培育底层的人,因为在任何经济中,大部分工人是由中层的人才组成。 

有精英大学是好事,但是你不能同时在中小学产生一批批文盲或接近文盲的学生。美国教育的可能失败之处,正体现在这一群学生之中,它忽视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在一些公立学校,为数不多的政府拨款在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削减,至今仍未恢复。有人认为财政吃紧,意味着拨款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削减拨款的影响不会在未来一两个选举周期中显现,但对美国的竞争力却有长远的影响。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教育是个别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说服50个不同的州政府振作起来,你不能直接从华盛顿指示它们。我明白美国人怀疑中央控制地方事务的历史原因,但在教育方面,这已成了这个制度的一大缺陷。 

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

困扰美国的问题还包括:全国性基础设施需要提升;阶级鸿沟越来越大;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以及过分依赖金钱,而且是如此让人精疲力竭的选举过程,导致不少原本会考虑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失去兴趣。撇开空话不谈,美国人从根本上相信明天会更好。这说明他们为何会倾向于消费、借贷,再消费。 

中国人和日本人却总是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觉得有必要储蓄以未雨绸缪。我很佩服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他们乐于尝试的生活态度;认为只要有了相关资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以及什么东西都可以分解、分析和重新定义。 

我所认知的美国 

我在1962年第一次访问美国,那是在二战结束后没多久。欧洲的经济正处于半崩溃的状态,英国的实力在下降而中国还未振兴,美国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强国。两个国家都是英语系国家,所以移交过程相当顺利,没有多大的争执,也没有多大的裂痕。英国明白它大势已去。美国出手将它从德国威胁中救出,它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失去帝国和土地,它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和土地不是交出去,就是变卖了以购买二手军舰去守卫它物资补给须途经的大西洋。因此英国意识到本身已式微这个事实,也没去挑战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 

现在的差别是,美国绝不会如此轻易接受中国也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美国看得出崛起中的中国,是一个很难围堵的潜在对手。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得超越美国,而且其军事力量也足以防止美国称霸西太平洋。这将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日本不想与中国交恶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1篇)——新加坡篇: 处在十字路口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政治 

像2011年5月全国大选那样的结果,迟早会发生的。人民行动党(简称:行动党)的全国平均得票率只达60.1%,丢失6个议席,这是自1965年独立以来最糟的成绩。行动党在历届大选中几乎囊括所有议席的局面,终究无法长久持续。之前的一代人,在建国时代长大,体会了生活水准怎么从低点大幅跃升。渐渐地,提升的速度会放缓,能见度也不再那么凭着的是一套与父母辈或祖父母辈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权衡标准。 

当然,2011年5月大选也受到好些短期因素所困扰,让整个局面对行动党不利。例如,工人党领袖刘程强决定离开后港旧巢转战阿裕尼集选区,以及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引起民间不满。再怎么样都好,输掉一整个集选区(注①)的结果,迟早都得面对。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这得取决于行动党如何因应大环境的改变,选民又会怎么作抉择。万事难料,唯有一事我敢肯定:如果新加坡最终决定走向两党制,我们将注定平庸。我们如果对自己说:“没关系,就甘于当一个普通的城市吧,为什么非得要处处比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做得更好?”那么,我们将失去光芒,沦为一颗黯淡的小红点。如果新加坡真的走上这条路,我会为它感到十分惋惜。 

我在2012年8月22日收到一张感谢卡,写卡人是个新加坡人,名叫欧阳坚海(译音)。看他那隽秀优雅的草书笔迹,想必至少是50来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多半会选择打字,即便是写,也无法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这位欧阳先生是这么写的:“您的伟大领导与卓绝贡献,让我们国家在这么多年里享有和平、快乐、进步、繁荣、团结、安全,我们一家也从中受惠,非常感谢!我们要由衷祝福您,尊敬的先生,祝您平安快乐、睿智常在、延年益寿,来年一切顺利!但愿我们亲爱的国家能继续幸福美满,继续受到护佑。上帝保佑您。” 

年轻选民看法不一样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2篇):两党制一旦落实 优秀人才不从政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2011年大选(新加坡)结果的因素,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引发民怨。很遗憾地,就这点,我们可作的选择其实很少。本地生育率未能达到人口替代水平,再不引进外来移民与外籍客工,这个国家就撑不下去了。政府放慢了引进外来人口的速度,减少人民的困扰。但不满情绪仍会继续存在一些时日。 

认真探讨大势所趋,就得先把这种种短期因素暂且搁置。你得问问自己,下一届大选,或后一届大选,把这些短期因素全抽掉,情况会不会回复到2011年以前的旧常状态?我相信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眼下的问题不是哪一位候选人或哪一个政策令人民不满,而是一些年轻选民渴望在政治上看到更多竞争。 

今后事态会怎么发展,至少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有些什么作为。反对党能不能不负众望,达到自己非常努力建立起来的自我期许,当一个第一世界反对党?他们能不能说服足够的优秀人才,足以和行动党前座议员与内阁部长相提并论的人才加入反对党阵营? 对这点,我实在很怀疑。很少有商界、学术界或专业领域人士会甘于在反对党议席待个三五任才组织政府的。想从政的话,最好加入行动党,毕竟这是个已有组织也已有政绩的政党。 

向新一代选民争取信任 

行动党当然也不会静止不动。这个政党会继续为选民推出年轻、可靠、认真的人才,向新一代选民伸出触角,争取信任。我们在2011年引进的好几位最优秀的候选人,之后都继入阁。现任教育部长王瑞杰,是我历来的首席私人秘书之中最好的一位。只可惜他的个子不高,在群众大会上会有所不同,但他的思辨能力是我合作过的公务员当中最强的。还有其他几位新候选人,如今也在内阁内,包括陈振声、陈川仁、黄循财。 

我们要对选民说的是:“我们招揽的人才展现的是这等素质。我们可不想坐以待毙。

” 可是反对党能培养出与行动党年轻一代部长并驾齐驱的人才吗?更别说像总理李显龙、或副总理张志贤与尚达曼这等人才了。 

希望年轻人权衡得失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3篇)——日本篇: 日本走向平庸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日本眼前最严峻的挑战是人口问题。它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生育率也达不到人口替代水平。其他如经济停滞不前及政治领导班底虚弱等问题,相比之下是小巫见大巫。日本若不解决人口问题,前景将非常暗淡。 

摆在眼前的,是发人深省的数据。日本女性的生育率为1.39,远低于2.1的人口替代水平。 

1950年,日本每名年长者由10名劳动者供养,随着生育率下降,这个数字近年来却减少至2.8人。这样的趋势预计还会持续———到了2022年,将进一步减少到2人,2060年则可能降至1.3人。 

届时,日本的年轻工人或许就再也无法承受负担而选择离开。日本人口在战后的65年间从7200万人增至1亿2800万人,却在过去3年不断下降,目前为1亿2750万人。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经济萎缩。这样的情况确实难以为继。 

不可逆转的转变 

在文化上,日本女性多年来接受在家庭和社会所指定的角色。她们相当乐意在家中生儿育女、侍奉长辈以及管理家务事。然而,当她们有机会到国外旅游、同世界各地的人接触,并体验到工作所带来的自由和经济独立的好处后,态度便有了彻底的转变且不可逆转。 

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些日籍女职员就嫁给了新加坡籍空中服务员。她们因此看到新加坡女性是如何生活———无须和公公婆婆同住,也不会被丈夫呼来喝去。日本社会尽其所能阻挡改变的浪潮,让女性在经济上继续依赖男性,但并不成功。 

日本女性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摒弃了在旧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经过一番盘算,认为已不值得再恪守成规。她们不想被孩子拖累,有许多人因此选择单身,另有一些人选择结婚而不生育。更无助的是,相当多的日本雇主也不愿与时并进。这些日本公司非但不像瑞典雇主那样想办法让女职员兼顾孩子和事业,反而将离职生产的女雇员调降为临时员工。这么一来,对于那些有抱负、有前途,又或者想要拥有与职业相称的全职收入的女性来说,生儿育女的代价就太大了。 

即使她们当中有许多人想生育,也没有勇气跨出这一步。 

新加坡也面对低生育率问题,情况和日本的没什么不同。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差别:新加坡引进移民,稍微减低这个问题,而日本却对接纳外国移民极为抗拒。由于保持种族纯洁性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日本人从未尝试公开讨论其他选择。无论是对日本公众还是政治精英而言,一个多元种族的日本都是无法想象的。 

我也亲眼见证过日本人对其种族的纯洁性是何等自豪。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4篇)——日本篇: 对日本的未来感悲观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日本已经历了两个“失落的10年”,眼前又进入第三个。 

1960年至1990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为6.2%。日本人民从战后的废墟中重新振作起来,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刻苦耐劳把国家建立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日本商人在西方国家积极抢购房地产时,有分析师一度惊慌警告,日本企业大集团将在经济放缓的发达世界称雄。这和今天一些人对中国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日本的资产泡沫在1991年破裂,经济从此长期陷入低迷。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自1991年以后便只有微不足道的1%。在我落笔之际,日本又迎来了第三个令人沮丧的10年。 

除非日本能尽快采取果断行动解决人口问题,否则无论政治或经济政策如何改变,都无法让它恢复战后的活力。 

结构决定命运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人民的命运。 

人口萎缩意味着国家的力量正在减弱。年长者不会想要换掉他们的汽车和电视机,他们不会购买新的西装或高尔夫球杆。他们已拥有所需要的一切,并几乎不到高级餐馆用餐。为此,我对日本的未来感到十分悲观。不出10年,它的国内消费就会开始下降,而这个趋势或许无法逆转。这也部分说明为何日本政府在反复推出经济刺激配套后,仍没有见到太大的效果。 

2012年5月,我到日本参加一项题为“亚洲的未来”的国际会议。这项会议由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由于想了解一些日本领导人对人口问题的真实想法,我在和他们交谈时刻意将问题问得婉转一些。我没有问:“你们会否接纳移民?”而是问:“你们有何解决方案?

” 对此,他们的答案是:“更多的托儿津贴和婴儿花红。”这让人感到失望。 

婴儿花红并不足以扭转局势。政府为鼓励人民多生育而出台的激励措施往往作用有限,因为这不是钱、而是生活方式和志向改变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看到成效的国家,例如法国或瑞典,这个过程始终是缓慢而代价高昂的。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5篇)——印度篇: 印度受种姓制度羁绊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经过这些年,我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和印度是不能相比的。中国是经过自然发展逐渐形成单一国民。它不是一个由外人打造的国家。中国有九成人口是汉族人,而全国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同一种语言。中国有着印度所缺乏的某种凝聚力。 

印度境内使用的民族语言超过400种。 

印度的许多语言,例如淡米尔(泰米尔)语和旁遮普语,在历史上毫无关联,说其中一种语言的人和说另一种语言的人可能是鸡同鸭讲。如果你说英语,那么12亿人口当中只有2亿人听得懂你在说什么。如果你会说印地语,那你就能争取到约5亿听众。如果你只会说淡米尔语,那你的听众就只有约6000万人。这对印度任何一位总理来说都是很大的障碍,因为他们没有一位总理通晓所有的语言。 

欠缺决心和专心 

印度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实体……因此,我们不能把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拿来相提并论。若问印度是否能取得和中国一样的成就,就如同问能不能把苹果变成橙子。因两国根本上的区别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也相当明显。一个能迅速将事情办妥,另一个则口沫横飞,却少有付诸行动的意志或魄力。印度就是不具备中国那样的决心和专心致志。 

而种姓制度使印度的情况更为复杂,这是阻碍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种姓制度所定下的规矩,若你与比自己阶级低的对象结婚,你就自动失去原有的阶级身份。因此,婆罗门人(僧侣阶级)只会同婆罗门人结婚,吠舍人(平民)只会与吠舍人结婚,而达利人(贱民)只能与达利人结婚等等。 

属于僧侣阶级的婆罗门人,以个人来看,同世界任何人一样聪明,当中有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那么,种姓制度对印度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我接下来要提出的看法,或许不太受人欢迎,但我相信它是事实。 

智商受孤立影响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种姓制度限制了各阶级基因库的多样性。年复一年,人们的总体智商会受这种孤立性所影响。中国古代杰出的官员能够三妻四妾,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上任,就有机会将自己的基因散播开来。他在悬车告老后多半会选在苏州定居,因为那里气候温和,并且妻妾成群。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6篇)——泰国篇: 泰国苏醒的社会底层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他信的出现,永久地改变了泰国政治的面貌。在他未登上政治舞台之前,曼谷的当权者垄断了整个政治层面,执政方针主要以首都的利益为考量。就算曼谷精英阶层过去也有意见不和的时候,也不比接下来的恶斗来得激烈。之前也没有任何争执像在塔信任内和之后所发生的争论那么具分裂性。

他信将原本被曼谷政权及中上阶层独占的资源转移到泰国较贫穷的地区,颠覆了泰国的政治现状。他信的政治理念较具包容性,并让来自北部和东北部的农民分享国家经济增长的果实。在他尚未上台之前,前几任首相已因偏向实行照顾曼谷中央利益的政策,而制造了鸿沟。他只不过是将人民唤醒,让他们看到鸿沟和当中的不公平,然后提出弥合它的政策方案。即便他没有这么做,我确信别人也会这么做。 

偏向贫困农村人口 

他信在2001年接任首相职务时,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和亿万富豪。但倘若泰国的有钱人以为他会看在阶级的份上站在他们这一边,那他们很快就会大失所望。他推行的政策,前所未有地偏向贫困的农村人口。他为农民提供贷款,颁发海外奖学金给出身偏远地区家庭的学生,并为城市贫民提供政府津贴的住屋,而这其中有许多是迁移到城市寻找工作、只住得起贫民窟的人。他所提出的医药保健计划,以无法支付医药保险的人为受惠对象,让他们每回到医院看病时以仅仅30泰铢(约1美元)获得医疗保障。 

对他信的政敌来说,他是把整个国家搞得天翻地覆。他们并不打算让他得逞。他们指他是民粹主义派,并声称他的政策将让国家破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执政期间非但没有中止当中的许多政策,还提出了更多类似的政策。)他们也指控他贪污和滥用职权为家族生意谋利,但他否认这些指责。他们也不满他控制媒体———甚至有人说他对媒体态度专横,以及在南部发动颇受争议的反毒品战,而这可能牵涉忽略正当程序和人权的问题。尽管如此,人数众多的农民不理会这些批评,2005年再度推选他。曼谷的精英阶层最终忍无可忍。他的政府在2006年的军事政变中被推翻。 

农民尝到了甜头 

泰国的首都自此经历了巨大的动荡。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7篇):英文教育 造就今日新加坡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我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起床、清电邮、阅报、做运动,然后用午餐。 

之后,到总统府的办公室上班,看文件,写写文章或准备演讲稿。下午或傍晚时分,有时会安排记者采访,再花一两个小时与我的华文老师在一起。 

我习惯天天运动。 

89岁了,还可以端正坐着,走路也不需要靠拐杖。三十来岁时,喜欢吸烟喝啤酒,后来因为容易在竞选时影响声带,把烟给戒了;当时尚未有任何研究显示吸烟会导致肺癌和喉癌等各种病症。 

不过说来也真是奇地,我后来居然对烟味特别敏感。 

至于啤酒,一度喝出了一圈啤酒肚,报章上的照片都看得出来。于是我开始打高尔夫球健身,后来改成跑步和游泳,那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达到相同的健身效果。现在我每天使用跑步机3次:上午12分钟,午餐后15分钟,晚餐后15分钟。过去,晚餐前会去游泳,游个20到25分钟。要不是这样,我还真达不到现在这种健康状况。这是一种自律。 

扩大视野须与人接触 

我还经常约人见面交流。你必须见人,因为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与人多接触。除了国内的朋友,我也经常和马来西亚、印尼以及不时与来自中国和欧美的朋友会面。我试着不光与老朋友或政治领袖会面,也同时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士,例如学者、商人、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市民。 

我大大地减少了出国访问的次数,那是由于时差关系,尤其是去美国。 

2012年之前,我年年风雨不改地到日本出席“亚洲的未来”国际会议,这项会议由日本传媒机构《日本经济新闻》主办,今年进入第19个年头。有一阵子也几乎每年访华,如今因为空气污染问题倒不太想去北京了。但中国领导人都聚在那里,所以只好到北京去见见他们。我是JP摩根国际委员会委员,很荣幸他们为了配合我,把2012年的常年大会移到新加坡举行。道达尔谘询团也是一样。去法国还行,A380型空中巴士12小时直飞往返。去纽约就累得多了,特别因为时差关系,总是晨昏颠倒。出国访问有助于开拓我的视野,可以看看其他国家如何发展。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是停滞不前的。我就见证了伦敦和巴黎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历经变革。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8篇):明知来世不存在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生比死好。但每一个人终究得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是许多正值壮年的人不愿意去面对的。但89岁的我没必要回避这个问题。我关注的是:我会怎么离世?会不会是冠状动脉中风,迅速了结一生?还是脑部中风,陷入半昏迷状态,卧病在床好几个月?这两种方式之中,我宁愿要尽速了结。

不久前,我做了预先医疗指示,意即如果我必须靠插管才能进食,而且不太可能复原或再次自行走动,那医生就得为我拔掉插管,让我能尽速离世。我在一位律师朋友和医生的见证下,签下这份指示。


如果不签下这份指示书,医生会穷尽一切方法去阻止必然要发生的事。我见过太多类似情况了。我太太的姐夫杨玉麟病逝之前插着管子,在家躺着,他的太太也同样身体欠佳而躺在床上。他的大脑渐渐没有意识,但他们还是让他继续撑了好几年。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医生或亲属通常会认为他们理应设法延长病人的寿命,这我无法苟同。万事终将有尽头,我希望自己人生的终结,会来得迅速且毫无疼痛。我可不想变成残废,半昏迷卧床,鼻孔插着管子直通入胃。那样的情况不过只剩下躯壳而已。


对于人生,我不会特别执着于什么,或者高谈什么伟论,就只是以自己想做的事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就我自己来说,想做的我已经尽力做到了,我心满意足。


不否定神的存在 


不同社会对生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果你到美国,你会发现处处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在南部保守的圣经地带。中国虽然接受了好几十年的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教条,但拜祭祖先,以及其他佛教和道教的习俗仍然普遍。印度则广泛地相信转世轮回。


我不会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对于神的存在,我既不接受也不否定。


他们说宇宙源自大爆炸,可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发展超过两万年,已进化为有思想的生物,也有能力超越自己去关注宇宙万物,我不知道。所以我不会嘲笑那些信仰神明的人,可我自己就未必相信,但不会去否定神的存在。


我的挚友韩瑞生,是十分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临终前,有位神父陪在他身边。当时他才68岁,还那么年轻,可是他一点也不害怕。身为天主教徒,他相信会在天堂与妻子重逢。我当然也会希望来世能与妻子重逢,但我相信这是不可能的。我会停止存在,就像她已停止存在一样。


若非如此,冥界岂不是会很拥挤?天堂真的如此广阔无垠,能容纳得下千百年来所有死去的人吗?这是个很大的问号。可是瑞生是这么相信的,在临终前有神父陪着走完最后一程,让他心灵十分平静。他的太太在2012年11月逝世,她也相信他俩会再见面。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完结篇):打造无贪污国度 最大满足感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在体质上渐渐失去精力,也不那么活跃。你若要我在下午两点烈日当空下去访问选民,沿街与人握手,亲亲宝宝,我做不到了。二三十年前没问题,如今再也不行了。 

生命就是如此,生理机能只会随着年岁而退化。有时候我的秘书看我在办公室里休息,会问我是不是要取消下来的会议。有些时候我会说:“不,继续吧。”我只需要闭目养神15分钟,好让脑筋接下来更清醒。有时候真的撑不了,我会说:“是,把会议挪后,让我先小睡一会儿。”身体状况不是自己控制得了的。我再活跃再自律都好,身子总会越来越虚弱。 


打造没有贪污地方 

到头来,我此生最大的满足感,就是自己曾经花了这么些年,争取支持、激发民心,打造了这么一个任人唯贤、没有贪污、种族平等的地方,并且在我之后还会持续下去。不像我当初刚上台执政时,林有福政府极其贪污。有个叫麦柏士的政府人员,新加坡年轻一代也许没听说过,他是华印混血儿,蓄着胡子,是个“牵线人”,专门收费替人拉关系办事。 

处在一个贪污腐败风气甚盛的区域,新加坡没有贪污的情况,显得格外突出。我们创造的体制,包括贪污调查局,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人们不论种族、语言和宗教,都凭着能力才干获得擢升。 


只要继续维护这个体制,我们将继续进步。这是我最大的期许。



Read more ..

在馬來西亞到底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學校

各年纪或学级的学生都会发现在马来西亚学习是实际可行的选择。在马来西亚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学校。 
国际与侨生学校 
马来西亚有优良的生活环境,舒适的气候和稳定的社会,使它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都是极具魅力的目的地。适应增长的移居国外的社区的需要,教育部促进国际和侨生学校的创立。这些学校提供依照各国习惯的教育内容,包含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人和阿拉伯人的学校系统。使在马来西亚当地的学生能继续他们的研究不间断。学生准备IGCSE、O-Levels、A-Levels和IB考试。除了国外学生,遵守教育机构规定与学习条件之马来西亚学生,也可以在国际学校入学就读。 

私立学校 

国际侨生可以从本国的基础或中等学校中选择。这些私立学校提供符合马来西亚统一课程规定的授课大纲。英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而数学、自然科学、和科技资讯都是以英语教学。马来西亚本国和外国学生都可以注册入学。 

 独立华文高中学校 (民办,不受政府资金支助)

这些学校依教育部设置的教学指南,使用华语授课,使用由独中统考委员会制定的教科书上课,学生老师之间也以华文作为交流的媒介语;接受马来西亚本国和外国学生注册入学。全马每一个州都有这些独立中学,学费各异。这些学校大都有各自认证考试,如独中统考。然而,学生也可以选择参加马来西亚公开考试,个人自由选择。

 私立宗教学校 

私立宗教学校课程比照马来西亚全国课程,对於伊斯兰教特别重视。部分学校的合并宗教课程由伊斯兰教的部门指定。使用的授课语言是马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 

公众(政府)学校 

公众学校(即国立学校)是免费且使用马来西亚语授课。这些学校使用马来西亚统一的课程大纲。有些公众学校(国立学校),使用华话或淡米尔语授课。不过,学生也会被教授马来西亚语和英语。所有的公众学校都会使用英语来教导数学、自然科学、和资讯传播科学(ICT),来训练学生参加共同考试如 UPSR,PMR,SPM和STPM。外国学生可以被公众学校接受,只要符合下列条件:
 -外交官的小孩 
-父母拥有工作授权 
-父母具固定居留身份(如MM2H 大馬第二家園)





Sungai Lembing Kuantan 林明

土生土長的林明人,有屋沒地,猶如屋子建在空心地上,空心地土地不穩,屋子隨時會倒會塌,林明人心中不踏實! 他們在林明渡過童年時光,走吊橋、穿隧道、軌道上嬉戲、林明山河是他們遊戲天堂,瀑布戲水、林明山看日出,林明河中捕魚,他們的足跡踏過林明,歡樂聲音蕩漾在林明,在土地埋下不可割舍的感情。 林明客家會館傳來林明人歌詠聲:“林明的河水細又長,林明的悲歌唱不完……”。居民有空便會聚集在會館學唱歌,唱出他們的心聲與情懷。 林明人的根深紮在這裏,居民都盼取得地契,擁有白紙黑字的證明,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園。 (Cowboy Town,Sungai Lembing by Vincent Ooi,http://500px.com/VincentOoi) 居民擔心土地不保 林明土地是一片大地契,始終沒有分割給林明人,居民居住的房屋其實是“非法屋”,唯恐有一天遭政府無情的驅趕,必須離開家園,無棲身之所,林…


Read more






Thursday, May 1, 2014

地點能影響你的房價

地點能影響你的房價。買房子自己用,要量力而為。建議找一個好的地點,然後再從房子的大小看價格來買,如果是自己用,看多少人住,需要多大的空間來容納,比如只有兩人住,房子的格局放小,價格也會跟着少。選個好地點,方便以後能賣個好價或租個不虧本的好價,從小房子換大房子的時候。補充,有 holding power 其實也不需要賣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