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usa.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usa. Show all posts

Tuesday, May 13,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6篇)——美国篇: 国际势力发生变化 美国加强影响力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势力格局的关键在于距离。中国有地理上的优势,要在亚洲发挥影响力可谓轻而易举。反观远在8000英里外的美国,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与中国13亿的庞大人口相比,美国仅有3亿1400万人,这加剧了美国的艰巨挑战。然而,因为美国拥有更优越的科技,势力的转移不会迅速实现。 

中国虽然也建造了航空母舰,它未必能迅速赶上美国航母所备有的核动力引擎、能运载5000兵员的技术。尽管如此,美国在距离上的劣势是一个关键,它将不得不调整在本区域的姿态和政策。 

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宣布,美国打算将战略重心移回亚太区域。他们把这叫做太平洋战略重心。奥巴马总统的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时,透露这一新战略背后的思维:“亚洲开放的市场为美国进行投资、贸易及以尖端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战略上,无论是通过捍卫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应对朝鲜的扩散问题,还是确保该区域主要国家的军事活动的透明度,维持整个亚太区域的和平与安全对全球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2012年4月,为增强亚太区的影响力,美国首批2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派驻澳洲北部城市达尔文。许多亚洲国家对美国重申这一承诺表示欢迎。 

参与有助于保持稳定 

多年来,美国参与本区域事务一直是这里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 

美国持续参与本区域的事务,将有助于保持这种稳定和安全。中国之巨大意味着最终只有美国联合日本与韩国,并同亚细安国家合作,才可以平衡它。 

然而,美国能不能将一时的意愿转化为长期的真实承诺,还有待观察。意愿是一回事,能力和力量则又是另一回事。美国目前在澳洲、日本、韩国和关岛都有驻军。(菲律宾在1992年要求美军离开苏比克湾是不明智的,忽略了美国撤离后的长期后果。现在他们的立场是:“请回来。”)美国相信它在区域国家的军事部署,能平衡中国的海军。此外,由于这个区域的水域较浅,美国能够跟踪包括潜艇在内的中国船舰的行动。但是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 

100年。不可能。 

50年?不大可能。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7篇): 平衡变制衡 掀起轩然大波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对于美国的存在,新加坡是相当自在的。我们不知道中国是否会变得更傲慢或武断。 

2009年,我以英语提出了必须平衡中国的看法,但平衡一词在中国却被翻译成了“制衡”,结果在中国网络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地网民质问我身为华人,竟然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非常敏感,即使我指出我从没说过“制衡”,他们的怒气仍无法平息。这显示在崭露头角的是一股未成熟的力量。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新加坡的总体战略是确保即使搭上中国非凡的经济增长列车,也不切割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尤其是美国。新加坡对美国依然重要。我们处于一个群岛中心的战略位置,而如果美国想保持在亚太区域的影响力,它就不能忽略本区域。即使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加强,它也不能阻止我们同美国保持强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关系。中国知道它越向东南亚国家施压,就越会把这些国家推向美国。如果中国有意像美国那样,把新加坡当作其军舰的停靠港,我们无任欢迎。 

不过,我们不会选边站,接待一方踢开另一方。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继续采取这个立场。 

通过语言与世界联系

我们也通过语言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很幸运的,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它留下的是英语。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样是由法国统治,我们就必须忘掉法语,再去学习英语以便同世界接轨,那肯定是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转变。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时,中华总商会的一组代表向我游说,希望将华语选为国语。我对他们说:“你得先把我打倒。”将近50年过去了,历史显示能讲英语并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已成为新加坡的成长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英语是国际社会的语言,大英帝国将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当美国接手时,世界过渡到美式英语是相对顺利的。对美国而言,全球有那么多人懂得他们的语言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随着中国持续崛起,新加坡或许要提升学校的华文水平,以便我们的学生日后若选择到中国工作或做生意,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华语仍会是第二语言,因为即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美国,它也无法给我们带来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生活水平。中国对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到20%。 

维持新加坡发展,并为我们带来繁荣的不只是美国,也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澳洲等等。这些国家做生意是用英语,不是华语。 

未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考虑将华语定为工作语言,那将是愚蠢的。现在,就连中国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疯狂地学习英语。

Read more ...


Monday, May 12,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8篇)——美国篇: 帮助人才圆梦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我为什么相信美国就长远而言会成功? 

首先,美国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中国更具吸引力。美国每年引进成千上万的聪明且不安于现状的移民到那里定居,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这些移民通常更富创新精神,而且敢于冒险,否则他们就不会离乡背井去另一个国家。 

移民源源不断带来新点子,为美国社会带来一种激情,一种你在中国找不到的兴奋。要是少了这些移民,美国就不可能那么成功。过去几个世纪,美国吸引了来自欧洲的顶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亚洲人———印度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甚至东南亚人。由于美国能接受这些移民,帮助他们融入,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这些不断被吸引进来的人才也反过来协助这个国家去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经商方法。 美国会留住人才 中国和其他国家最终得按照国情去采用美国吸引人才的部分模式。它们将不得不四处寻找人才,以建立本身的企业。这是最终的较量。在这个时代,大国之间已不会再进行军事较量,因为它们知道这么做,只会摧毁彼此。 不过,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还是有的,在这些竞赛中,人才是关键。 美国是一个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秀的人才。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一些新加坡人到美国深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留学,因为我肯定他们会回来。在英国,你不会想要留下,因为那里不欢迎你,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较少。 奋斗50年学华语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不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比起英语,华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除非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否则讲华语是非常困难的。华语是单音节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4个或5个音调。要是你不通晓华语,沟通就成了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我是以个人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了学华语,我奋斗了50年。今天我虽然能讲华语,并以汉语拼音书写,但我始终无法掌握地道的华语,而这不是愿不愿意尝试的问题。 即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也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华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除了华人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欧美人士,又有多少人去了中国,在那里落户、做生意?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9篇)——美国篇: 陷入困境但优势仍在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工业的领先地位被新兴经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反超了,这包括电子业、钢铁业、石化业和汽车业。这些都是重要的制造行业,雇用很多工人,包括有工会代表的蓝领工人。 

在一些欧洲国家,工会透过威胁将采取会造成严重短期损失的工业行动,去抵制劳动力市场改革。但是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可以作出艰难却有必要的改变,他们精简人手、裁退员工,并透过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去提高生产力。美国经济因此重整旗鼓了。帮助企业优化信息技术系统的新业务成立,包括微软、思科和甲骨文。 

欣赏创业活力 

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企业能够创造新的且待遇更好的工作。对于能在中国、印度和东欧代工的旧型工作,他们毫不留恋。他们预见的未来,是在一个不通过生产部件或汽车,而是以脑力、想象力、艺术、知识和知识产权去创造财富的世界。美国因此后来居上,重夺世界增长最快的发达经济体的地位。我很欣赏美国人创业的活力。 

到今天,你还是看得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制度更精简,更有竞争力;美国人提交更多的专利。他们总是在努力创造新事物,或改善事情的做法。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像溜溜球(yoyo)一样大起大落,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达8%至10%是再寻常不过的。如此发展的后果是一个底层阶级逐渐形成。在纽约市美丽商店橱窗前,人们可以随处看到躺在人行道上无家可归的美国人,除了蔽体的衣物和当睡垫的纸皮,他们一无所有。一些人———包括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严厉谴责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鸿沟。 

这个事态可以接受吗?这由不得我来评论。一些宗教和慈善团体设法济贫,包括为失业者设立施食处。然而,你不能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要是你希望拥有如美国目前那样的竞争力,就避免不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底层阶级的形成。要是你选择的是如欧洲在二战后那样的福利社会,活力自然减弱。 

没有阶级障碍 

最后,美国拥有一种颂扬勇于出去闯天下者的文化。他们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家,受人钦佩并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果失败了,就当作是很自然的中间阶段,是通往终极成功的必要过程。所以他们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这种文化有别于英国文化。在英国这个比较静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身分地位。 

在这方面,英国深具欧洲特色。英国人有过不少伟大发明———蒸汽机、纺织机和电动马达,他们赢过许多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发明很少成功地被开发成商业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帝国造就了一个崇敬旧富豪和地主阶级的社会,暴发户受到鄙视。 

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新垦社会,没有阶级障碍,每个人都颂扬起家致富,都想发财,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劲去创业生财。在美国企业里,年轻人往往在会议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他们洋溢的生气会被疏导以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0篇)——美国篇(完结篇): 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美国,就为了进入当地的高等学府,因为它们是最好的。入读哈佛或斯坦福或普林斯顿,已经成为世界各个角落数百万年轻学生和家长的梦想。但是,美国需要培育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科学家、学者、专业人员和实业家,它还需要不断培育底层的人,因为在任何经济中,大部分工人是由中层的人才组成。 

有精英大学是好事,但是你不能同时在中小学产生一批批文盲或接近文盲的学生。美国教育的可能失败之处,正体现在这一群学生之中,它忽视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在一些公立学校,为数不多的政府拨款在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削减,至今仍未恢复。有人认为财政吃紧,意味着拨款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削减拨款的影响不会在未来一两个选举周期中显现,但对美国的竞争力却有长远的影响。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教育是个别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说服50个不同的州政府振作起来,你不能直接从华盛顿指示它们。我明白美国人怀疑中央控制地方事务的历史原因,但在教育方面,这已成了这个制度的一大缺陷。 

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

困扰美国的问题还包括:全国性基础设施需要提升;阶级鸿沟越来越大;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以及过分依赖金钱,而且是如此让人精疲力竭的选举过程,导致不少原本会考虑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失去兴趣。撇开空话不谈,美国人从根本上相信明天会更好。这说明他们为何会倾向于消费、借贷,再消费。 

中国人和日本人却总是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觉得有必要储蓄以未雨绸缪。我很佩服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他们乐于尝试的生活态度;认为只要有了相关资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以及什么东西都可以分解、分析和重新定义。 

我所认知的美国 

我在1962年第一次访问美国,那是在二战结束后没多久。欧洲的经济正处于半崩溃的状态,英国的实力在下降而中国还未振兴,美国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强国。两个国家都是英语系国家,所以移交过程相当顺利,没有多大的争执,也没有多大的裂痕。英国明白它大势已去。美国出手将它从德国威胁中救出,它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失去帝国和土地,它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和土地不是交出去,就是变卖了以购买二手军舰去守卫它物资补给须途经的大西洋。因此英国意识到本身已式微这个事实,也没去挑战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 

现在的差别是,美国绝不会如此轻易接受中国也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美国看得出崛起中的中国,是一个很难围堵的潜在对手。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得超越美国,而且其军事力量也足以防止美国称霸西太平洋。这将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日本不想与中国交恶

Read more ...



Sunday, October 28, 2012

我们是老板系列:朋党王国 5 - 10

第五篇:
第二朋党之王:丹斯里哈林沙厄
文:张丹枫 Zhang Danfeng
图:鄧珺心 

 玲珑集团执行主席(Renong Bhd)
 马友乃德控股执行主席(UEM Holding Bhd)
 时光工程执行主席(Time Engineering Bhd)
 努沙再也发展主席(Nusajaya Land Bhd)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丹斯里哈林沙厄就是巫统内部选定,重点栽培的马来企业家。他是达因的大徒弟,比人称《股市金手指》的丹斯里森苏丁更受重视。 

哈林沙厄毕业于霹雳江沙马来学院,那是一所专门出产马来权贵的高等学府。从英国留学回国的哈林沙厄最初进入巫统控制的英文报业集团《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 管理层任职,在短短3年内即出任首席执行员。 

80年代马哈迪的朋党计划开始大力推行,哈林沙厄在达因协助之下创立《玲珑集团》(Renong Bhd);被赋予许多大型发展计划,同时以小蛇吞大象的方式吞并马友乃德工程。获得政府颁授巨型发展计划合约,兴建从新山开始,至北端的黑木山结束,全长880公里的《南北大道》工程。 南北高速大道的建造费用为43亿马币。这项费用由政府给予100%担保贷款。当南北大道于1994年全线通车之后,每年为集团带来数以十亿计的丰厚利润。 

此外,玲珑也获得《布特拉轻快铁》发展计划合约。兴建从吉隆坡旺沙玛朱开始,途经城中城国油双峰塔楼,中央巴刹,中央车站,终点站在格拉纳再也的《Putra》轻快铁交通系统。 

另外,武吉加里尔国家体育中心(Bukit Jalil National Sport Center)的发展计划,也由玲珑集团一手包办。而新的雪邦国际机场(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基建工程也由玲珑集团取得。 玲珑集团同时取得电讯执照,创立《时光工程》,为政府在全国铺设光纤电缆Fiber Optic,合约总值高达100亿。 

以上5大发展计划,耗资高达300多亿,全由玲珑包办;玲珑因此成为股市宠儿。1995年至1997上半年,当时正值大马股市处于炒风炽热的牛市,玲珑股价从原本的每股RM1.00被疯狂炒高到每股将近RM20!而马友乃德也被托高至每股RM28的地步! 

可是,当1997下半年大马股市泡沫爆破的时候,玲珑的股价几乎天天跌停板,许多想趁炒股赚快钱的小股民纷纷中招,血本无归!股市许多与巫统有关联的挂牌公司,统统像吃了泻药一样,股价一泻千里,再也回不了头!那些无辜的小股民,轻则破财,重则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绝路! 

虽然事隔15年,往事尤历历在目。吃过《玲珑》大亏者,多不胜数。当年曾经历过那段股市黑暗日子的朋友,应该都还心有余悸! 在最风光的时候,哈林沙厄坐拥近300亿资产,绝对是巫统朋党之王!可是1997股灾过后,哈林沙厄的玲珑集团债务竟然高达百亿,时光工程也欠债数十亿。总负债额超过200亿!被迫必须进行债务重组。 在当时的财政部长安华协助之下,玲珑集团进行了比较罕见的《子救母》重组计划。即由玲珑集团的子公司马友乃德(拥有南北大道35年收费经营权),以32亿元的代价收购母公司玲珑的控制性股权。另外,邀请新加坡电讯公司Singtel出资21亿元,收购时光工程的20%股权。 哈林沙厄的算盘,是通过集团自救和出售股权计划,加上发售附加股的计划,让玲珑集团获得喘息的机会,然后通过发展努沙再也城市计划来争取时间疏困。 

奈何1998年政局大变动,安华被老马革职,所有官联公司重组计划喊停,哈林沙厄蒙受重大打击,被接手国库控股大权的丹斯里诺莫哈末强迫辞职,黯然下台。这位曾经让股市翻云覆雨,搞得人仰马翻的马来大亨,从此消失在商海中。 — with Anthony Hay.

我们是老板系列:朋党王国 8 - 12

第八篇:
第五朋党之王:丹斯里阿南达克里斯南
文:张丹枫
图:邓珺心

布米阿玛达集团(Bumi Armada Bhd)
宾纳良集团(Binariang Holding Bhd)
东亚卫星(Measat Holding Bhd)
寰宇集团(Astro Holding Bhd)
明讯电讯有限公司(Maxis Bhd)
电力科技有限公司(Powertek Bhd)

丹斯里阿南达科里斯南(Tan Sri Tatparanandam Ananda Krishnan)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富豪。根据《富比士 》财经杂志的最新估算,他的财富估计高达96亿美金,折合马币将近300亿;仅次于郭鹤年。

作风极度低调的阿南达,虽然是上述大财团的实际股权拥有者,但是行事作风异常低调的他,并没有担任这些大财团的执行主席,大多数的企业决策和活动,他都没有直接参与,只是通过信托管理人发号施令;许多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甚至从来不曾见过阿南达本人。

现年74岁的阿南达,父母亲来自斯里兰卡,他在吉隆坡十五碑(Brickfields)出世,年轻时负笈澳洲,考获政治科学学士文凭,接着再到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创立Usaha Tegas商业咨询公司;为国内大企业公司高级主管提供训练管理课程。

1974年,政府通过国家石油法令之后,与巫统关系密切的阿南达,成为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最早期成立时的董事部成员之一。1982年,已经成为马哈迪最亲密的商业伙伴的阿南达,受委进入国家银行董事部;直到1987年离职。在国家石油公司担任董事期间,阿南达创立Bumi Armada公司,协助国油推行海外业务,成为国油海外代理人。通过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买卖,阿南达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当年市场上就谣传阿南达就是马哈迪的代理人;由于与马哈迪同属印度血统,加上他确实长袖善舞,80年代国油的海外销售工作几乎由他垄断。由此他很顺利的晋身马来西亚大富豪行列。

80年代中期,阿南达因为主办了一场西洋歌手Bob Geldof慈善演唱会而声名大噪。那次的慈善义演,也是阿南达极少数公开露脸的场合之一。许多人是通过这项慈善义演才第一次见到阿南达的庐山真面目。

1988年,阿南达将一个兴建全球最高建筑物的计划呈交给马哈迪;获得老马赞赏。当年安邦赛马场由于位处吉隆坡市中心黄金地段,每逢赛马日,必造成交通拥挤。老马早就动了迫迁的念头。阿南达的计划,是让国油承担所有建造费用。老马指示阿南达与相关人士成立一间公司,以3千万元的代价,向赛马公会购买赛马场地皮。然后以6千万元的高价转手卖给国家石油公司;一来一回之间,相关单位净赚3千万!为什么赛马公会不能直接将地皮卖给国油?画公仔就不必画出肠了。而当年《国油双峰塔楼》的建筑费用高达54亿元,所有的工程清一色由巫统朋党公司包办。

踏入90年代,阿南达的企业王国正式起飞。他投资的明讯(Maxis)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流动电话通讯公司,用户超过1千万人。目前还向海外拓展,在印度和印尼都有联号电讯公司。他拥有马哈迪政府特别颁赐的25年卫星电视独家经营权,Astro成为他的企业王国党中最会生金蛋的鹅。独家经营权将会延续到2017年才结束。他运用政府融资便利,成立Powertek公司,在全国建设8座私人发电厂,每年带来巨大的利润。

据说今年已经与纳吉政府的《一个大马发展公司》(1 Malaysia Development Bhd,简称1MDB)达成买卖协议,将以介于99亿元至112亿元之间的价格,脱售8座独立发电厂给一个大马发展公司。阿南达的发电厂建造经费大多数来自政府,现在却已100多亿的价格卖回给政府。当中蒸发了多少钱?自己分析。他的东亚卫星公司拥有3颗绕着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垄断了全马电视卫星转播的市场。最近传说东亚卫星有可能与中东的沙地阿拉伯联营,后者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卫星电视经营者。阿南达是众多巫统朋党当中,最成功的一个。

他唯一的独生子在泰国出家为僧;基本上,他没有子嗣继承他的事业。他目前与年轻的妻子及年幼的女儿长期隐居在法国南部一个宁静的小镇。通过电子网络技术遥控他的企业王国。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危机

美国 集 编导,导演, 演员 于一身。
谁有本事炒作油价?
谁能够主持中东油田的开发与分配?
谁能够左右中东的内乱与战争?
谁能够在世界大小战争中有机会赚钱?
谁又能知道美国的汽车王国为什么陷入财务危机?
它的主人有本事,美金还是世界主要的货币,就算现在已发生金融危机。
谁是世界金融的主导者?全世界有多少的投资(投机)基金来自美国?
美国还没有开口向你借钱?那它的千千亿从哪里来?
为什么还没有听说 “微软“ 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