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inanc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inance. Show all posts
Sunday, April 12, 2015
马来西亚的 GST 消费税
GST 对有注册的双方都有好处。最终消费者是受害者。但是用广角度来看,过去我们的税用在全民,包挂外国人和外劳。现在就连外国人和外劳也一样要给 GST。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借 GST 来更加了解商家的生意模式,政府可以查为什么商家不注册 GST 的原因
Labels:
east malaysia,
Economic,
Finance,
Income Tax,
Malaysia,
Malaysia Property,
net income
Friday, March 27, 2015
什么时候退休?
退休没有分年龄,看各自的能力,重要的是退休后做什么,对退休的定义是什么 ?
Labels:
bank loan,
china,
deposit,
east malaysia,
Finance,
Income Tax,
inflation,
Malaysia,
malaysia government,
net income
Tuesday, March 10, 2015
吉隆坡曾经出过一位 “侠盗” !!!
第一篇
大盜莫達清是七十年代罪犯的代號。當年跑意外線的記者,最忙的時刻就是追訪莫達清與同黨所幹下的大案。 出道不足一年,莫達清幹下的劫案多達卅多宗。最為轟動者,是於1975年10月26日搶劫安邦路跑馬場的解款車廿多萬令吉。他也曾在一天內,連搶兩間銀行。 週末的跑馬場,人群最多,而莫達清偏偏選在這個時刻幹案,膽子之大,無人出其右,同時更顯得他幹案的狠勁。 莫達清原名黃瑞清,1951出生於怡保路的水塘路。15歲輟學後,他在住家附近的敦依斯邁路大巴剎打工。 當年怡保路一帶,龍蛇混雜,盤踞當地的360私會黨,勢力龐大。短短3年期間,莫達清在360私會黨創出名堂後,於18歲那年,持鎗幹下第一宗搶劫案。 1969年是莫達清第一次瘋狂幹案,他的記錄是幹下8宗。不過,這一年的犯案生涯很快結束,他被警方逮捕後,在法庭被判坐牢7年。服刑約5年,他於1974年年杪出獄。 江湖傳言,莫達清出獄後曾對家人懺悔,矢言要改過自新不再犯案。但是,怡保路的龍蛇混雜環境,令他難以全身而退。當地每次發生私會黨格斗及打劫時,他是第一個被警方傳召查問的人。 警方的查問,當然不會客客氣氣,尤其是莫達清在360私會黨佔有一蓆之地,更可況他又有犯案及坐牢的記錄。即使案不是他幹,但警方相信憑他的“江湖地位”,總可以從他身上,拿到一些線索吧! 莫達清對警探“找料”的方式,極度反感。案不是他幹的,可是矛頭卻是指著他。久而久之,他終於把心一橫,決定重出江湖,而且要幹,就一定要幹大的。 1975年中期,他與三個同黨阿黃(吳清旺)、邦咯仔(馬國清)及細仔(鄭福來)合夥幹案,幾乎將整個吉隆坡翻轉過來。 莫達清手上的軍火,數量驚人,除了長鎗短鎗十多廿枝之外,尚有手榴彈至少5粒,子彈上千粒。這些軍火是莫達清等人打劫馬場後,利用所分得的贓款從泰國購入。 莫達清的幹案新聞,時常上報,而且一宗比一宗猖獗。他的名堂更令警界震撼,成為警方誓要捕獲的首號人物。當時只要有大案發生,必然會連想到,這又是莫達清幹的“好事”。 某一日,我報館的資深編輯部同事接獲一個來電,對方聲稱他就是莫達清。他自稱藏有大批軍火,問報館是否有膽派記者到來採訪。 資深同事聽到對方的名堂時,可能已被嚇呆,也可能擔心採訪同事的安危。這個約會當然不成事! 我們幾個跑意外線的同事於事後知道後,都埋怨這位資深同事為何不與對方約定時間地點,好讓我們闖一闖虎穴。(意想不到,這些軍火現今收藏在警察博物館,供人參觀)。 對方是不是莫達清,無法證實。不過,從當年許多大賊都將《新明日報》刊登的“匪照”剪下放入錢包的蹟象顯示,黑道中人相當重視《新明日報》的“江湖地位”。 我與同事都深信,來電者應該是莫達清。
++++++++++
第二篇
在警方眼中,莫達清是一個狡猾之徒。雖然警方多次展開突擊行動,但都被他預知風聲,在最後一分鐘及時逃脫。 但是,在民間的眼中,特別是住在怡保路一帶的木屋區居民,卻認為莫達清是現代羅賓漢(Robin Hood),一個劫富濟貧的俠盜。 木屋區的居民,互相認識。只要有陌生人進入木屋區,居民很快就會知道。自從莫達清藏身該處後,居民都提高醒覺,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立刻走告莫達清。 在如此環境下,警隊根本難以進入木屋區。莫達清每次能夠脫身,並非僥幸。 不過,警方不認同莫達清是羅賓漢的說法,反指莫達清很懂得收買人心,故意給錢居民乃是要他們作為他的耳目 。 當時負責追捕莫達清的警官,是擔任市警特別調查組(SIS)主任並有罪惡剋星之稱的古拉星甘(S.Kulasingam)。參與行動的警官,包括一名洪姓刑警警官,他與古拉的警階同是副警監。(數年後,洪警官提早退休,據稱移民到澳洲)。 在莫達清橫行的日子裡,警方一直無法將他活擒。如何逼使莫達清現身,成為古拉急切的任務。 古拉脾性剛烈,疾惡如仇。他人如其名,因“古拉星甘”的名稱,在印裔傳統意指勇猛雄獅。他手下的多名猛將,對他又服又貼。 據傳聞,古拉在無計可施之下,準備兵行險著,扣捕莫達清的父母及兄弟,以盤查莫達清的行蹤,同時也藉此逼使莫達清現身。 不過,古拉的建議受到洪警官的極力反對。洪警官認為犯罪者是莫達清,家人是無辜,罪更不應殃及家人,而且這樣的手段,警隊也不會光彩。 兩位警官為此爭得面紅耳赤,不過,決定權在古拉手中,而莫達清家人最終也被帶返警局,數天後才獲釋放。 1975年11月22日深夜11點許,古拉離開諧街總警局獨自駕車返回甘榜班丹住家,途中經過達衛士路的三叉路口時,黑暗中突然閃出數名鎗手,向他連開11鎗。 坐在車內的古拉雖然帶有佩鎗,但他根本沒有還擊機會。在鎗林彈雨之中,其中一彈貫穿車門射入古拉體內。 古拉中鎗後尚能保持鎮定,他立刻踏足油門駕往約兩公里外的蕉賴警局,由警員送往醫院。 經過醫生搶救,古拉大步邁過死亡關。他身中的子彈擊破他的肋骨,然後穿過肝臟再擦過肺部,傷勢相當嚴重。他能夠在11鎗射擊下逃過一劫,算是奇跡。 事後調查,當晚開鎗狙擊者,乃是莫達清與同黨。莫達清是因不滿家人被扣,而採取報復行動。 約五個月後的1976年4月7日晚,古拉率隊圍捕一批藏身在八打靈再也百樂花園住宅的金店劫匪時,被鎗匪開鎗擊中腹部,離第一次中鎗的傷口只差吋許。這次他再逃過一劫。這是後話。
++++++++
第三篇
“阿黃被殺,棄屍在甲洞一個偏僻荒野……”。週日早上我們一群記者在諧街警局探到這個消息後,立刻緊張起來! 阿黃是莫達清的最得力助手,他為何被殺,如何被殺,都是我們急欲採訪的“正料”。 由於週日刑事調查部主任不會到警局辦事,所以我們無法向他查證。唯一方法,是先到現場查訪。 當時我們約有七八人,有來自中文報,英文報及馬來報。我們急急腳的,分乘兩輛車趕往甲洞。(當時各報記者關係相當融洽,互相都有照應及可以共車)。 在取道古晉路駛往甲洞方向之際,跑在前頭的轎車突然失控,翻了幾個觔斗後,整輛車變成四輛朝天,停在路邊。 我和另幾位同行坐在另一輛車,看到前頭的轎車翻覆後,驚慌之餘連忙停車,並跑上前準備給予援助。 幸好車內的數人尚能自行的從車內爬出,眾人只是輕微擦傷,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驚魂甫定後,我與原本坐在第二輛車的同行繼續前往現場,而因翻車受驚的同行,則留在該處善後,再返回警局等消息。 數日後大家重遇,談起翻車驚險一幕,各人都涅了一把冷汗。逃過劫數的馬來報記者心有餘悸的說:“這幾天我追訪車禍新聞時,不再如以往一般先問有沒有人死,有多少個人死了。這次翻車無事,我才知道生命可貴!” 當日阿黃被殺,據稱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指阿黃是在一場私會黨爭霸戰中,被敵對一方鎗殺。 莫達清在“360”私會黨冒出頭後,霸佔了怡保路一帶。與怡保路毗鄰的增江新村及甲洞,卻是“五指山”私會黨的地盤。 莫達清等人成功劫走安邦路跑馬場的解款車廿多萬令吉後,各人分贓,他則得到4萬令吉。 據稱莫達清準備將勢力擴大,於是利用分到的錢帶到泰國購買大批軍火,包括千粒子彈、手榴彈及鎗枝等。 甲洞是一塊肥肉,莫達清準備進軍甲洞搶奪“五指山”的地盤。在一次談判破裂時,雙方發生沖突,“五指山”的首領及阿黃被殺。 第二個版本,指阿黃是被莫達清清理門戶時,中鎗身亡。 在莫達清的組織裡,阿黃是坐第二把交椅。當勢力即將擴大時,阿黃起了異心,對第一把交椅虎視耽耽。 當莫達清知道阿黃有意反叛及搶奪他的大哥地位後,兩人約定在甲洞一個偏僻荒野地區談判。 據稱,為了解決這場紛爭,雙方同意模仿牛仔片的生死決斗方式,以定高下。 兩人各持手鎗,背靠背,然後分開,各慢步向前行。當旁邊的同黨喊到第30聲時,兩人急速轉身開鎗。阿黃身手不夠敏捷,被鎗法奇準的莫達清擊中。 這兩個版本,警方不願證實,也不願否認。不過,據事後的資料顯示,第一個版本的可能性較高。 阿黃逝世後,莫達清的得力助手,餘下兩個。他們是邦咯仔及細仔。 +++++++++
第四篇(完結篇)
1976年2月16日,是莫達清的末日。這一天的夜晚,他與邦咯仔及另3名心腹虎將在怡保路三條半石一間板廠被警隊重重包圍。在鎗林彈雨之下,莫達清身中6鎗被活擒,而邦咯仔及沙蓋仔中鎗伏誅。 從1975年4月重出江湖到他落網,莫達清鬧翻了吉隆坡約十個月。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日子裡,他與同黨幹下的劫案多達卅餘宗,不過,他也付出沉重代價。他的7名黨羽不得善終,有者在鎗戰中被警方殺死,有者畏罪自殺。 若與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的雙鎗大盜賴世僑及傻福比較,莫達清算是後輩,但他掀起的風雲,卻是前兩者無法相比的。 莫達清當晚落網的新聞,由夜班同事負責,很可惜我沒有參與採訪。翌早我到現場跟進時,看到木寮式的板廠辦事處的板牆,留下難以計算的子彈孔,只能用“千蒼百孔”來形容。事後警方公佈警隊開了至少五百發子彈。 當晚的突擊行動,是由洪姓警官指揮,隨隊者包括古拉星甘手下猛將之一的肯尼。警隊在黑暗中,藉著板廠內的樹桐作為掩護,漸逐逼近辦事處。 隨著不久,雙方展開激烈鎗戰。莫達清等人在作困獸之戰時,突然向警隊擲出一粒手榴彈,幸手榴彈失靈沒有爆炸。 這場浴血鎗戰歷時約四個小時,其中兩人中鎗企圖突圍時被捕。鎗戰平息後,邦咯仔及沙蓋仔被發現臥屍在廚房,但是,警隊搜遍整個板廠,就是找不到莫達清的蹤跡。 正當眾人心急如焚時,辦事處內突然傳出一聲巨響,一人從天花板跌落在地。這個人,就是警隊遍尋不獲的莫達清。 原來,莫達清藏身在天花板上。肯尼與隊員當時曾在天花板下搜查,所幸莫達清中鎗後雙手無力,已無法舉鎗還擊。事後肯尼談起這番經歷,也捏了一把冷汗。 有一次記者會過後,古拉星甘向我們展示一張高空拍攝的鳥瞰圖。原來,早在警隊採取行動的前一個星期,警方已派出直昇機拍下怡保路板廠的全景,掌握了板廠的地形及莫達清的行蹤。 莫達清在法庭經過審訊後,被判死刑。 1981年6月11日清晨,莫達清被帶上絞刑台,結束了他短暫的罪惡一生。 莫達清的事蹟,引起許多人的莫大興趣,甚至有家本地影片製作公司,有意將莫達清的故事拍成電影。 莫達清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否如傳言一般,是一名劫富濟貧的現代羅賓漢?或他是一名神經質的人? 國內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馬哈迪溫醫生,為了確保莫達清是在“清醒及正常”的狀態下接受法庭審訊,他花了19天時間觀察莫達清的一舉一動,發現莫達清不但沒有神經錯亂,而且還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馬哈迪溫醫生曾在訪談中回憶醫院的情景時說,單身的莫達清被扣留在醫院時,許多病人對他特感興趣,有者甚至主動提出要求,要幫他洗衣服。 馬哈迪溫醫生也曾接到多名女性的電話,探問莫達清在院的情況。 他認為莫達清是因為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而變壞。當他年紀輕輕犯罪後,被送入監獄而不是感化院,無法接受到適當的輔導。 一個人雖然聰明,但只要走錯一步不懂悔改,一生前程就此斷送了!(完)
摘自 傅嘉樟 面子专页
注:文中未提到 莫达清 的名字乃报界从警方称 Botak Chin 而来。
大盜莫達清是七十年代罪犯的代號。當年跑意外線的記者,最忙的時刻就是追訪莫達清與同黨所幹下的大案。 出道不足一年,莫達清幹下的劫案多達卅多宗。最為轟動者,是於1975年10月26日搶劫安邦路跑馬場的解款車廿多萬令吉。他也曾在一天內,連搶兩間銀行。 週末的跑馬場,人群最多,而莫達清偏偏選在這個時刻幹案,膽子之大,無人出其右,同時更顯得他幹案的狠勁。 莫達清原名黃瑞清,1951出生於怡保路的水塘路。15歲輟學後,他在住家附近的敦依斯邁路大巴剎打工。 當年怡保路一帶,龍蛇混雜,盤踞當地的360私會黨,勢力龐大。短短3年期間,莫達清在360私會黨創出名堂後,於18歲那年,持鎗幹下第一宗搶劫案。 1969年是莫達清第一次瘋狂幹案,他的記錄是幹下8宗。不過,這一年的犯案生涯很快結束,他被警方逮捕後,在法庭被判坐牢7年。服刑約5年,他於1974年年杪出獄。 江湖傳言,莫達清出獄後曾對家人懺悔,矢言要改過自新不再犯案。但是,怡保路的龍蛇混雜環境,令他難以全身而退。當地每次發生私會黨格斗及打劫時,他是第一個被警方傳召查問的人。 警方的查問,當然不會客客氣氣,尤其是莫達清在360私會黨佔有一蓆之地,更可況他又有犯案及坐牢的記錄。即使案不是他幹,但警方相信憑他的“江湖地位”,總可以從他身上,拿到一些線索吧! 莫達清對警探“找料”的方式,極度反感。案不是他幹的,可是矛頭卻是指著他。久而久之,他終於把心一橫,決定重出江湖,而且要幹,就一定要幹大的。 1975年中期,他與三個同黨阿黃(吳清旺)、邦咯仔(馬國清)及細仔(鄭福來)合夥幹案,幾乎將整個吉隆坡翻轉過來。 莫達清手上的軍火,數量驚人,除了長鎗短鎗十多廿枝之外,尚有手榴彈至少5粒,子彈上千粒。這些軍火是莫達清等人打劫馬場後,利用所分得的贓款從泰國購入。 莫達清的幹案新聞,時常上報,而且一宗比一宗猖獗。他的名堂更令警界震撼,成為警方誓要捕獲的首號人物。當時只要有大案發生,必然會連想到,這又是莫達清幹的“好事”。 某一日,我報館的資深編輯部同事接獲一個來電,對方聲稱他就是莫達清。他自稱藏有大批軍火,問報館是否有膽派記者到來採訪。 資深同事聽到對方的名堂時,可能已被嚇呆,也可能擔心採訪同事的安危。這個約會當然不成事! 我們幾個跑意外線的同事於事後知道後,都埋怨這位資深同事為何不與對方約定時間地點,好讓我們闖一闖虎穴。(意想不到,這些軍火現今收藏在警察博物館,供人參觀)。 對方是不是莫達清,無法證實。不過,從當年許多大賊都將《新明日報》刊登的“匪照”剪下放入錢包的蹟象顯示,黑道中人相當重視《新明日報》的“江湖地位”。 我與同事都深信,來電者應該是莫達清。
++++++++++
第二篇
在警方眼中,莫達清是一個狡猾之徒。雖然警方多次展開突擊行動,但都被他預知風聲,在最後一分鐘及時逃脫。 但是,在民間的眼中,特別是住在怡保路一帶的木屋區居民,卻認為莫達清是現代羅賓漢(Robin Hood),一個劫富濟貧的俠盜。 木屋區的居民,互相認識。只要有陌生人進入木屋區,居民很快就會知道。自從莫達清藏身該處後,居民都提高醒覺,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立刻走告莫達清。 在如此環境下,警隊根本難以進入木屋區。莫達清每次能夠脫身,並非僥幸。 不過,警方不認同莫達清是羅賓漢的說法,反指莫達清很懂得收買人心,故意給錢居民乃是要他們作為他的耳目 。 當時負責追捕莫達清的警官,是擔任市警特別調查組(SIS)主任並有罪惡剋星之稱的古拉星甘(S.Kulasingam)。參與行動的警官,包括一名洪姓刑警警官,他與古拉的警階同是副警監。(數年後,洪警官提早退休,據稱移民到澳洲)。 在莫達清橫行的日子裡,警方一直無法將他活擒。如何逼使莫達清現身,成為古拉急切的任務。 古拉脾性剛烈,疾惡如仇。他人如其名,因“古拉星甘”的名稱,在印裔傳統意指勇猛雄獅。他手下的多名猛將,對他又服又貼。 據傳聞,古拉在無計可施之下,準備兵行險著,扣捕莫達清的父母及兄弟,以盤查莫達清的行蹤,同時也藉此逼使莫達清現身。 不過,古拉的建議受到洪警官的極力反對。洪警官認為犯罪者是莫達清,家人是無辜,罪更不應殃及家人,而且這樣的手段,警隊也不會光彩。 兩位警官為此爭得面紅耳赤,不過,決定權在古拉手中,而莫達清家人最終也被帶返警局,數天後才獲釋放。 1975年11月22日深夜11點許,古拉離開諧街總警局獨自駕車返回甘榜班丹住家,途中經過達衛士路的三叉路口時,黑暗中突然閃出數名鎗手,向他連開11鎗。 坐在車內的古拉雖然帶有佩鎗,但他根本沒有還擊機會。在鎗林彈雨之中,其中一彈貫穿車門射入古拉體內。 古拉中鎗後尚能保持鎮定,他立刻踏足油門駕往約兩公里外的蕉賴警局,由警員送往醫院。 經過醫生搶救,古拉大步邁過死亡關。他身中的子彈擊破他的肋骨,然後穿過肝臟再擦過肺部,傷勢相當嚴重。他能夠在11鎗射擊下逃過一劫,算是奇跡。 事後調查,當晚開鎗狙擊者,乃是莫達清與同黨。莫達清是因不滿家人被扣,而採取報復行動。 約五個月後的1976年4月7日晚,古拉率隊圍捕一批藏身在八打靈再也百樂花園住宅的金店劫匪時,被鎗匪開鎗擊中腹部,離第一次中鎗的傷口只差吋許。這次他再逃過一劫。這是後話。
++++++++
第三篇
“阿黃被殺,棄屍在甲洞一個偏僻荒野……”。週日早上我們一群記者在諧街警局探到這個消息後,立刻緊張起來! 阿黃是莫達清的最得力助手,他為何被殺,如何被殺,都是我們急欲採訪的“正料”。 由於週日刑事調查部主任不會到警局辦事,所以我們無法向他查證。唯一方法,是先到現場查訪。 當時我們約有七八人,有來自中文報,英文報及馬來報。我們急急腳的,分乘兩輛車趕往甲洞。(當時各報記者關係相當融洽,互相都有照應及可以共車)。 在取道古晉路駛往甲洞方向之際,跑在前頭的轎車突然失控,翻了幾個觔斗後,整輛車變成四輛朝天,停在路邊。 我和另幾位同行坐在另一輛車,看到前頭的轎車翻覆後,驚慌之餘連忙停車,並跑上前準備給予援助。 幸好車內的數人尚能自行的從車內爬出,眾人只是輕微擦傷,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驚魂甫定後,我與原本坐在第二輛車的同行繼續前往現場,而因翻車受驚的同行,則留在該處善後,再返回警局等消息。 數日後大家重遇,談起翻車驚險一幕,各人都涅了一把冷汗。逃過劫數的馬來報記者心有餘悸的說:“這幾天我追訪車禍新聞時,不再如以往一般先問有沒有人死,有多少個人死了。這次翻車無事,我才知道生命可貴!” 當日阿黃被殺,據稱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指阿黃是在一場私會黨爭霸戰中,被敵對一方鎗殺。 莫達清在“360”私會黨冒出頭後,霸佔了怡保路一帶。與怡保路毗鄰的增江新村及甲洞,卻是“五指山”私會黨的地盤。 莫達清等人成功劫走安邦路跑馬場的解款車廿多萬令吉後,各人分贓,他則得到4萬令吉。 據稱莫達清準備將勢力擴大,於是利用分到的錢帶到泰國購買大批軍火,包括千粒子彈、手榴彈及鎗枝等。 甲洞是一塊肥肉,莫達清準備進軍甲洞搶奪“五指山”的地盤。在一次談判破裂時,雙方發生沖突,“五指山”的首領及阿黃被殺。 第二個版本,指阿黃是被莫達清清理門戶時,中鎗身亡。 在莫達清的組織裡,阿黃是坐第二把交椅。當勢力即將擴大時,阿黃起了異心,對第一把交椅虎視耽耽。 當莫達清知道阿黃有意反叛及搶奪他的大哥地位後,兩人約定在甲洞一個偏僻荒野地區談判。 據稱,為了解決這場紛爭,雙方同意模仿牛仔片的生死決斗方式,以定高下。 兩人各持手鎗,背靠背,然後分開,各慢步向前行。當旁邊的同黨喊到第30聲時,兩人急速轉身開鎗。阿黃身手不夠敏捷,被鎗法奇準的莫達清擊中。 這兩個版本,警方不願證實,也不願否認。不過,據事後的資料顯示,第一個版本的可能性較高。 阿黃逝世後,莫達清的得力助手,餘下兩個。他們是邦咯仔及細仔。 +++++++++
第四篇(完結篇)
1976年2月16日,是莫達清的末日。這一天的夜晚,他與邦咯仔及另3名心腹虎將在怡保路三條半石一間板廠被警隊重重包圍。在鎗林彈雨之下,莫達清身中6鎗被活擒,而邦咯仔及沙蓋仔中鎗伏誅。 從1975年4月重出江湖到他落網,莫達清鬧翻了吉隆坡約十個月。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日子裡,他與同黨幹下的劫案多達卅餘宗,不過,他也付出沉重代價。他的7名黨羽不得善終,有者在鎗戰中被警方殺死,有者畏罪自殺。 若與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的雙鎗大盜賴世僑及傻福比較,莫達清算是後輩,但他掀起的風雲,卻是前兩者無法相比的。 莫達清當晚落網的新聞,由夜班同事負責,很可惜我沒有參與採訪。翌早我到現場跟進時,看到木寮式的板廠辦事處的板牆,留下難以計算的子彈孔,只能用“千蒼百孔”來形容。事後警方公佈警隊開了至少五百發子彈。 當晚的突擊行動,是由洪姓警官指揮,隨隊者包括古拉星甘手下猛將之一的肯尼。警隊在黑暗中,藉著板廠內的樹桐作為掩護,漸逐逼近辦事處。 隨著不久,雙方展開激烈鎗戰。莫達清等人在作困獸之戰時,突然向警隊擲出一粒手榴彈,幸手榴彈失靈沒有爆炸。 這場浴血鎗戰歷時約四個小時,其中兩人中鎗企圖突圍時被捕。鎗戰平息後,邦咯仔及沙蓋仔被發現臥屍在廚房,但是,警隊搜遍整個板廠,就是找不到莫達清的蹤跡。 正當眾人心急如焚時,辦事處內突然傳出一聲巨響,一人從天花板跌落在地。這個人,就是警隊遍尋不獲的莫達清。 原來,莫達清藏身在天花板上。肯尼與隊員當時曾在天花板下搜查,所幸莫達清中鎗後雙手無力,已無法舉鎗還擊。事後肯尼談起這番經歷,也捏了一把冷汗。 有一次記者會過後,古拉星甘向我們展示一張高空拍攝的鳥瞰圖。原來,早在警隊採取行動的前一個星期,警方已派出直昇機拍下怡保路板廠的全景,掌握了板廠的地形及莫達清的行蹤。 莫達清在法庭經過審訊後,被判死刑。 1981年6月11日清晨,莫達清被帶上絞刑台,結束了他短暫的罪惡一生。 莫達清的事蹟,引起許多人的莫大興趣,甚至有家本地影片製作公司,有意將莫達清的故事拍成電影。 莫達清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否如傳言一般,是一名劫富濟貧的現代羅賓漢?或他是一名神經質的人? 國內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馬哈迪溫醫生,為了確保莫達清是在“清醒及正常”的狀態下接受法庭審訊,他花了19天時間觀察莫達清的一舉一動,發現莫達清不但沒有神經錯亂,而且還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馬哈迪溫醫生曾在訪談中回憶醫院的情景時說,單身的莫達清被扣留在醫院時,許多病人對他特感興趣,有者甚至主動提出要求,要幫他洗衣服。 馬哈迪溫醫生也曾接到多名女性的電話,探問莫達清在院的情況。 他認為莫達清是因為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而變壞。當他年紀輕輕犯罪後,被送入監獄而不是感化院,無法接受到適當的輔導。 一個人雖然聰明,但只要走錯一步不懂悔改,一生前程就此斷送了!(完)
摘自 傅嘉樟 面子专页
注:文中未提到 莫达清 的名字乃报界从警方称 Botak Chin 而来。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15
运气与技巧
2月25日,星期三,人日,还是农历新年,万字开彩日,人人说新年发财,老实说这也要看个人有没有财气,有些人有财气任何时候下注心水号码都会有幸运之财。除了运气,下注也可以研究一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技巧下注。今天选择在三家不同的多多投注站买彩票,因为本钱问题,所以就以小钱投注,一间投注 2元 Mega 就是下注两组号码。第一间投注 2元,第二间也是 2元,第三间也是投注 2元。另外真的是博运气,Power 买两组,Supreme 买一组,但都不是重头戏。
晚上8点号码公布了,其中一张 Mega 里的一组号码中了4个号码,奖金 50元。
Labels:
Finance,
Genting Malaysia,
money,
money currency,
wealth
Wednesday, October 15, 2014
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
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有钱万贯,也是黑白一天;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间;山珍海味,也是一副肚腩;高官厚禄,也是每天上班;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欢;钱多钱少,够吃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天地万物,随缘就好;很多事情,看开就好;总而言之,知足最好!
Labels:
business,
education,
facebook,
Finance,
information,
Internet,
positive mind,
success,
wealth
這條短信,真的很好
錢多錢少,够吃就好。 人醜人美,顺眼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
老公晚歸,回來就好。 老婆唠叨,顧家就好。
孩子從小,就要教好。 博士也好,賣菜也好。
長大以后,乖乖就好。 房屋大小,能住就好。
名不名牌,能穿就好。 兩輪四輪,能駕就好。
老板不好,能忍就好。 一切烦惱,能解就好。
堅持執着,放下最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不是有錢,一定會好。 心好行好,命能改好。
誰是誰非,天知就好。 修福修慧,來世更好。
天地萬物,隨缘就好。 很多事情,看開就好。
人人都好,日日都好。 你好我好,世界更好。
總而言之,知足最好。 説這麼多,明白就好。
這條短信,真的很好。 不發给你,是我不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
老公晚歸,回來就好。 老婆唠叨,顧家就好。
孩子從小,就要教好。 博士也好,賣菜也好。
長大以后,乖乖就好。 房屋大小,能住就好。
名不名牌,能穿就好。 兩輪四輪,能駕就好。
老板不好,能忍就好。 一切烦惱,能解就好。
堅持執着,放下最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不是有錢,一定會好。 心好行好,命能改好。
誰是誰非,天知就好。 修福修慧,來世更好。
天地萬物,隨缘就好。 很多事情,看開就好。
人人都好,日日都好。 你好我好,世界更好。
總而言之,知足最好。 説這麼多,明白就好。
這條短信,真的很好。 不發给你,是我不好
Labels:
business,
education,
facebook,
Finance,
information,
Internet,
money,
motivation,
positive mind,
social network,
success,
Taxation,
wealth
八句做人的道理
1、别将压力看成动力,透支身体,累坏自己。
——特傻!
2、别忘身体乃是本钱,没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 ——特亏!
3、别将名利看得太重,浮华过后最终都是过眼云烟。 ——特真!
4、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已,养生重于救命。 ——特对!
5、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方能践行以德报怨。 ——特灵!
6、别以为官比百姓牛,都要退,最终都是百姓。 ——特准!
7、别忽视了和你有缘的人,等繁华过去, 你才明白很多人会离你而去,知己难觅。 ——特悔!
8、别以为问候会是打扰,常发微信给你的定是心里有你的人。
2、别忘身体乃是本钱,没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 ——特亏!
3、别将名利看得太重,浮华过后最终都是过眼云烟。 ——特真!
4、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已,养生重于救命。 ——特对!
5、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方能践行以德报怨。 ——特灵!
6、别以为官比百姓牛,都要退,最终都是百姓。 ——特准!
7、别忽视了和你有缘的人,等繁华过去, 你才明白很多人会离你而去,知己难觅。 ——特悔!
8、别以为问候会是打扰,常发微信给你的定是心里有你的人。
Labels:
business,
education,
Finance,
information,
KL Property,
money,
social network,
success,
Taxation,
Telecommunication,
wealth
Tuesday, May 13,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1篇)——马来西亚篇: 分道扬镳 东姑坚持驱逐新加坡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1963年,马来亚与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合并成为马来西亚,两年后,与马来半岛一水之隔的新加坡选择退出马来西亚,内中的纠葛与挣扎,不管是非与对错,千秋功过,虽然须由后人评说,但当年政坛秘辛,却也鲜为外人道。
岁月流逝,近50年后,当历史逐渐在人们脑海中模糊淡忘之际,《李光耀观天下》的出版,必将重新勾起那一代人,或关心马新两国政局人士的记忆。
英国人在离开时,给马来亚和新加坡留下大致相同的遗产,两国在后殖民时期的发展水平也旗鼓相当。
但是,这两个国家在1965年以后所选择的道路却是迥然不同。马来西亚选择成为一个以说马来语为主的国家,而新加坡则选择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建立多元种族的社会。
随着马来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一个说马来语的马来西亚将成为更根深蒂固的概念。
建立马来西亚人的大马
在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近两年里,我领导其他人组织联盟争取建立一个属于“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竭力克服种族问题。
然而,此举遭遇强烈的反对,有时更引发暴力抗议。这最终导致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我这一代人一直都相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一体的。英国人在战后将我们分开,成为个别殖民地,而我们则争取合并。马来亚领导人一开始并不想让新加坡加入,因为我们的华族人口多,会打乱局整体的种族结构比例。
英国人最终说服马来西亚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让他相信随着左派分子在新加坡华校日益壮大,新加坡倾向共产主义的危险实在太大。他终于同意让新加坡连同沙巴及砂拉越一起并入马来西亚,以沙砂两地较低的华族人口比例平衡我们的影响。
但在我们加入之后,东姑告诉我:“你的政党不该打马来西亚马来人的主意。”
新加坡当时有三个以马来人居多的选区,即芽笼士乃、甘榜景万岸以及南部岛屿,他不希望我们接触那些他认为是马来人地区的选区。
然而,我们无法遵从这点,而必须依照宪法行事。
宪法没说那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东姑警告会有流血事件
我们仍旧组织了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提倡打造真正的多元种族国家,我们说服砂拉越、槟城和怡保的政党加入,其中有好几个马来族代表。
随着总机构的实力越来越壮大,东姑感到十分不快,接着我们被告知新加坡得脱离马来西亚,否则将有流血事件发生。
Read more ...
1963年,马来亚与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合并成为马来西亚,两年后,与马来半岛一水之隔的新加坡选择退出马来西亚,内中的纠葛与挣扎,不管是非与对错,千秋功过,虽然须由后人评说,但当年政坛秘辛,却也鲜为外人道。
岁月流逝,近50年后,当历史逐渐在人们脑海中模糊淡忘之际,《李光耀观天下》的出版,必将重新勾起那一代人,或关心马新两国政局人士的记忆。
英国人在离开时,给马来亚和新加坡留下大致相同的遗产,两国在后殖民时期的发展水平也旗鼓相当。
但是,这两个国家在1965年以后所选择的道路却是迥然不同。马来西亚选择成为一个以说马来语为主的国家,而新加坡则选择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建立多元种族的社会。
随着马来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一个说马来语的马来西亚将成为更根深蒂固的概念。
建立马来西亚人的大马
在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近两年里,我领导其他人组织联盟争取建立一个属于“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竭力克服种族问题。
然而,此举遭遇强烈的反对,有时更引发暴力抗议。这最终导致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我这一代人一直都相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一体的。英国人在战后将我们分开,成为个别殖民地,而我们则争取合并。马来亚领导人一开始并不想让新加坡加入,因为我们的华族人口多,会打乱局整体的种族结构比例。
英国人最终说服马来西亚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让他相信随着左派分子在新加坡华校日益壮大,新加坡倾向共产主义的危险实在太大。他终于同意让新加坡连同沙巴及砂拉越一起并入马来西亚,以沙砂两地较低的华族人口比例平衡我们的影响。
但在我们加入之后,东姑告诉我:“你的政党不该打马来西亚马来人的主意。”
新加坡当时有三个以马来人居多的选区,即芽笼士乃、甘榜景万岸以及南部岛屿,他不希望我们接触那些他认为是马来人地区的选区。
然而,我们无法遵从这点,而必须依照宪法行事。
宪法没说那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东姑警告会有流血事件
我们仍旧组织了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提倡打造真正的多元种族国家,我们说服砂拉越、槟城和怡保的政党加入,其中有好几个马来族代表。
随着总机构的实力越来越壮大,东姑感到十分不快,接着我们被告知新加坡得脱离马来西亚,否则将有流血事件发生。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3篇)——马来西亚篇: 分道扬镳 狮城命运靠自己决定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问:新加坡当时还有哪些其他选择?
答:另一个选择是让新加坡独立,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当时正在扩张势力的华文中学学生。他们很有可能胜利。可是新加坡一旦并入马来西亚,华人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身在马来人的地方,而要打造一个属于华人的新加坡,是不可能的事。行得通的是塑造一个多元种族的新加坡。
问:所以这是你想要合并背后的部分打算?
答:不,这并不在我盘算之内。这是结果。我的打算是我们必须重新加入他们,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一体的。
问:此举不是为了要消除新加坡那些华族的共产主义威胁?
答:不。若是这样,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假设我们在马来西亚被提控,而且也没有组织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以争取建立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我们今天就会像槟城、古晋或哲斯顿(今日的亚庇)一样。他们的人不是马来族,而是杜顺族、达雅克族以及卡达山族人。 人民行动党不可能统治大马
问:一些人也提出这样的看法,认为你和人民行动党之所以涉足马来西亚,是因为有统治这整个国家的野心。
答: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他们要非马来人扮演次要角色,他们有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及马来西亚印度国民大会(简称国大党)作为伙伴,协助争取马来西亚基层领袖的支持。他们能够操控沙巴和砂拉越,因为这两地的领袖是年纪尚轻的新面孔。在斗争期间,东姑为了让我出局,提议由我出任联合国代表一职。
Read more ...
问:新加坡当时还有哪些其他选择?
答:另一个选择是让新加坡独立,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当时正在扩张势力的华文中学学生。他们很有可能胜利。可是新加坡一旦并入马来西亚,华人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身在马来人的地方,而要打造一个属于华人的新加坡,是不可能的事。行得通的是塑造一个多元种族的新加坡。
问:所以这是你想要合并背后的部分打算?
答:不,这并不在我盘算之内。这是结果。我的打算是我们必须重新加入他们,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一体的。
问:此举不是为了要消除新加坡那些华族的共产主义威胁?
答:不。若是这样,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假设我们在马来西亚被提控,而且也没有组织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以争取建立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我们今天就会像槟城、古晋或哲斯顿(今日的亚庇)一样。他们的人不是马来族,而是杜顺族、达雅克族以及卡达山族人。 人民行动党不可能统治大马
问:一些人也提出这样的看法,认为你和人民行动党之所以涉足马来西亚,是因为有统治这整个国家的野心。
答: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他们要非马来人扮演次要角色,他们有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及马来西亚印度国民大会(简称国大党)作为伙伴,协助争取马来西亚基层领袖的支持。他们能够操控沙巴和砂拉越,因为这两地的领袖是年纪尚轻的新面孔。在斗争期间,东姑为了让我出局,提议由我出任联合国代表一职。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5篇): 韬光养晦 不露锋芒,保持谦逊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习近平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用中国的话说是“大气”,与之相反的是“小气”,他绝不是胸襟狭隘。他考虑问题很有深度,不愿炫耀才华。他没有江泽民那样随和,也不像胡锦涛那样拘谨。他显得很庄重,这是给我的一第一个印象。再考虑到他曾受过困苦磨难,1969年他作为一个年轻人被发配到陕西省的农村生活。他从不抱怨或发牢骚,努力工作,慢慢地证明自己。我将他列为纳尔逊‧曼德拉一级的人物。
前4位最高领导人都留下了各自独特的印象。毛泽东留下的是不断革命,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江泽民是巩固发展,胡锦涛是和谐社会,特别是减少贫富差距。习将留下什么遗产呢?
邓小平 改革开放向外学习
中国幸亏有了邓小平,扭转了国家发展的方向。
1978年他在访问曼谷和吉隆坡后,来到新加坡。他希望我们一起阻止越南进攻柬埔寨,如果越南进攻柬埔寨,就挫败它。我认为那次访问使他开了眼界。他原本预料将看到3个落后的首都。因为这3个国家都是穷国。然而,他看到的3个首都全都超越了当时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他在新加坡访问了大约4天。当他的专机在机场关闭机舱门时,我对同僚说:“那些向他介绍情况的人将要挨揍,因为他看到新加坡跟他们所介绍的完全不同。”给他介绍情况的一定是来自这里的共产党同情者,那是带偏见的介绍。
他在晚宴上向我祝贺,我问他祝贺什么。
他说:“你们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花园城市。”我向他表示感谢,但补充道:“你们完全可以做得比我们更好,因为我们是中国南方没有土地的农民后代。你们有学者,有科学家,有专家。你们将比我们做得更好。”他没有回答我,只是用锐利的目光看着我,随后继续转向另一个话题。那是在1978年。
Read more ...
习近平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用中国的话说是“大气”,与之相反的是“小气”,他绝不是胸襟狭隘。他考虑问题很有深度,不愿炫耀才华。他没有江泽民那样随和,也不像胡锦涛那样拘谨。他显得很庄重,这是给我的一第一个印象。再考虑到他曾受过困苦磨难,1969年他作为一个年轻人被发配到陕西省的农村生活。他从不抱怨或发牢骚,努力工作,慢慢地证明自己。我将他列为纳尔逊‧曼德拉一级的人物。
前4位最高领导人都留下了各自独特的印象。毛泽东留下的是不断革命,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江泽民是巩固发展,胡锦涛是和谐社会,特别是减少贫富差距。习将留下什么遗产呢?
邓小平 改革开放向外学习
中国幸亏有了邓小平,扭转了国家发展的方向。
1978年他在访问曼谷和吉隆坡后,来到新加坡。他希望我们一起阻止越南进攻柬埔寨,如果越南进攻柬埔寨,就挫败它。我认为那次访问使他开了眼界。他原本预料将看到3个落后的首都。因为这3个国家都是穷国。然而,他看到的3个首都全都超越了当时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他在新加坡访问了大约4天。当他的专机在机场关闭机舱门时,我对同僚说:“那些向他介绍情况的人将要挨揍,因为他看到新加坡跟他们所介绍的完全不同。”给他介绍情况的一定是来自这里的共产党同情者,那是带偏见的介绍。
他在晚宴上向我祝贺,我问他祝贺什么。
他说:“你们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花园城市。”我向他表示感谢,但补充道:“你们完全可以做得比我们更好,因为我们是中国南方没有土地的农民后代。你们有学者,有科学家,有专家。你们将比我们做得更好。”他没有回答我,只是用锐利的目光看着我,随后继续转向另一个话题。那是在1978年。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6篇)——美国篇: 国际势力发生变化 美国加强影响力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势力格局的关键在于距离。中国有地理上的优势,要在亚洲发挥影响力可谓轻而易举。反观远在8000英里外的美国,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与中国13亿的庞大人口相比,美国仅有3亿1400万人,这加剧了美国的艰巨挑战。然而,因为美国拥有更优越的科技,势力的转移不会迅速实现。
中国虽然也建造了航空母舰,它未必能迅速赶上美国航母所备有的核动力引擎、能运载5000兵员的技术。尽管如此,美国在距离上的劣势是一个关键,它将不得不调整在本区域的姿态和政策。
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宣布,美国打算将战略重心移回亚太区域。他们把这叫做太平洋战略重心。奥巴马总统的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时,透露这一新战略背后的思维:“亚洲开放的市场为美国进行投资、贸易及以尖端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战略上,无论是通过捍卫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应对朝鲜的扩散问题,还是确保该区域主要国家的军事活动的透明度,维持整个亚太区域的和平与安全对全球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2012年4月,为增强亚太区的影响力,美国首批2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派驻澳洲北部城市达尔文。许多亚洲国家对美国重申这一承诺表示欢迎。
参与有助于保持稳定
多年来,美国参与本区域事务一直是这里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
美国持续参与本区域的事务,将有助于保持这种稳定和安全。中国之巨大意味着最终只有美国联合日本与韩国,并同亚细安国家合作,才可以平衡它。
然而,美国能不能将一时的意愿转化为长期的真实承诺,还有待观察。意愿是一回事,能力和力量则又是另一回事。美国目前在澳洲、日本、韩国和关岛都有驻军。(菲律宾在1992年要求美军离开苏比克湾是不明智的,忽略了美国撤离后的长期后果。现在他们的立场是:“请回来。”)美国相信它在区域国家的军事部署,能平衡中国的海军。此外,由于这个区域的水域较浅,美国能够跟踪包括潜艇在内的中国船舰的行动。但是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
100年。不可能。
50年?不大可能。
Read more ...
势力格局的关键在于距离。中国有地理上的优势,要在亚洲发挥影响力可谓轻而易举。反观远在8000英里外的美国,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与中国13亿的庞大人口相比,美国仅有3亿1400万人,这加剧了美国的艰巨挑战。然而,因为美国拥有更优越的科技,势力的转移不会迅速实现。
中国虽然也建造了航空母舰,它未必能迅速赶上美国航母所备有的核动力引擎、能运载5000兵员的技术。尽管如此,美国在距离上的劣势是一个关键,它将不得不调整在本区域的姿态和政策。
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宣布,美国打算将战略重心移回亚太区域。他们把这叫做太平洋战略重心。奥巴马总统的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时,透露这一新战略背后的思维:“亚洲开放的市场为美国进行投资、贸易及以尖端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战略上,无论是通过捍卫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应对朝鲜的扩散问题,还是确保该区域主要国家的军事活动的透明度,维持整个亚太区域的和平与安全对全球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2012年4月,为增强亚太区的影响力,美国首批2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派驻澳洲北部城市达尔文。许多亚洲国家对美国重申这一承诺表示欢迎。
参与有助于保持稳定
多年来,美国参与本区域事务一直是这里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
美国持续参与本区域的事务,将有助于保持这种稳定和安全。中国之巨大意味着最终只有美国联合日本与韩国,并同亚细安国家合作,才可以平衡它。
然而,美国能不能将一时的意愿转化为长期的真实承诺,还有待观察。意愿是一回事,能力和力量则又是另一回事。美国目前在澳洲、日本、韩国和关岛都有驻军。(菲律宾在1992年要求美军离开苏比克湾是不明智的,忽略了美国撤离后的长期后果。现在他们的立场是:“请回来。”)美国相信它在区域国家的军事部署,能平衡中国的海军。此外,由于这个区域的水域较浅,美国能够跟踪包括潜艇在内的中国船舰的行动。但是这种优势能维持多久?
100年。不可能。
50年?不大可能。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7篇): 平衡变制衡 掀起轩然大波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对于美国的存在,新加坡是相当自在的。我们不知道中国是否会变得更傲慢或武断。
2009年,我以英语提出了必须平衡中国的看法,但平衡一词在中国却被翻译成了“制衡”,结果在中国网络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地网民质问我身为华人,竟然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非常敏感,即使我指出我从没说过“制衡”,他们的怒气仍无法平息。这显示在崭露头角的是一股未成熟的力量。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新加坡的总体战略是确保即使搭上中国非凡的经济增长列车,也不切割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尤其是美国。新加坡对美国依然重要。我们处于一个群岛中心的战略位置,而如果美国想保持在亚太区域的影响力,它就不能忽略本区域。即使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加强,它也不能阻止我们同美国保持强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关系。中国知道它越向东南亚国家施压,就越会把这些国家推向美国。如果中国有意像美国那样,把新加坡当作其军舰的停靠港,我们无任欢迎。
不过,我们不会选边站,接待一方踢开另一方。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继续采取这个立场。
通过语言与世界联系
我们也通过语言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很幸运的,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它留下的是英语。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样是由法国统治,我们就必须忘掉法语,再去学习英语以便同世界接轨,那肯定是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转变。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时,中华总商会的一组代表向我游说,希望将华语选为国语。我对他们说:“你得先把我打倒。”将近50年过去了,历史显示能讲英语并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已成为新加坡的成长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英语是国际社会的语言,大英帝国将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当美国接手时,世界过渡到美式英语是相对顺利的。对美国而言,全球有那么多人懂得他们的语言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随着中国持续崛起,新加坡或许要提升学校的华文水平,以便我们的学生日后若选择到中国工作或做生意,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华语仍会是第二语言,因为即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美国,它也无法给我们带来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生活水平。中国对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到20%。
维持新加坡发展,并为我们带来繁荣的不只是美国,也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澳洲等等。这些国家做生意是用英语,不是华语。
未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考虑将华语定为工作语言,那将是愚蠢的。现在,就连中国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疯狂地学习英语。
Read more ...
对于美国的存在,新加坡是相当自在的。我们不知道中国是否会变得更傲慢或武断。
2009年,我以英语提出了必须平衡中国的看法,但平衡一词在中国却被翻译成了“制衡”,结果在中国网络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地网民质问我身为华人,竟然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非常敏感,即使我指出我从没说过“制衡”,他们的怒气仍无法平息。这显示在崭露头角的是一股未成熟的力量。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新加坡的总体战略是确保即使搭上中国非凡的经济增长列车,也不切割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尤其是美国。新加坡对美国依然重要。我们处于一个群岛中心的战略位置,而如果美国想保持在亚太区域的影响力,它就不能忽略本区域。即使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加强,它也不能阻止我们同美国保持强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关系。中国知道它越向东南亚国家施压,就越会把这些国家推向美国。如果中国有意像美国那样,把新加坡当作其军舰的停靠港,我们无任欢迎。
不过,我们不会选边站,接待一方踢开另一方。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继续采取这个立场。
通过语言与世界联系
我们也通过语言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很幸运的,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它留下的是英语。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样是由法国统治,我们就必须忘掉法语,再去学习英语以便同世界接轨,那肯定是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转变。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时,中华总商会的一组代表向我游说,希望将华语选为国语。我对他们说:“你得先把我打倒。”将近50年过去了,历史显示能讲英语并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已成为新加坡的成长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英语是国际社会的语言,大英帝国将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当美国接手时,世界过渡到美式英语是相对顺利的。对美国而言,全球有那么多人懂得他们的语言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随着中国持续崛起,新加坡或许要提升学校的华文水平,以便我们的学生日后若选择到中国工作或做生意,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华语仍会是第二语言,因为即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美国,它也无法给我们带来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生活水平。中国对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到20%。
维持新加坡发展,并为我们带来繁荣的不只是美国,也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澳洲等等。这些国家做生意是用英语,不是华语。
未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考虑将华语定为工作语言,那将是愚蠢的。现在,就连中国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疯狂地学习英语。
Read more ...
Monday, May 12,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8篇)——美国篇: 帮助人才圆梦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我为什么相信美国就长远而言会成功?
首先,美国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中国更具吸引力。美国每年引进成千上万的聪明且不安于现状的移民到那里定居,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这些移民通常更富创新精神,而且敢于冒险,否则他们就不会离乡背井去另一个国家。
移民源源不断带来新点子,为美国社会带来一种激情,一种你在中国找不到的兴奋。要是少了这些移民,美国就不可能那么成功。过去几个世纪,美国吸引了来自欧洲的顶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亚洲人———印度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甚至东南亚人。由于美国能接受这些移民,帮助他们融入,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这些不断被吸引进来的人才也反过来协助这个国家去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经商方法。 美国会留住人才 中国和其他国家最终得按照国情去采用美国吸引人才的部分模式。它们将不得不四处寻找人才,以建立本身的企业。这是最终的较量。在这个时代,大国之间已不会再进行军事较量,因为它们知道这么做,只会摧毁彼此。 不过,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还是有的,在这些竞赛中,人才是关键。 美国是一个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秀的人才。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一些新加坡人到美国深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留学,因为我肯定他们会回来。在英国,你不会想要留下,因为那里不欢迎你,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较少。 奋斗50年学华语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不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比起英语,华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除非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否则讲华语是非常困难的。华语是单音节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4个或5个音调。要是你不通晓华语,沟通就成了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我是以个人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了学华语,我奋斗了50年。今天我虽然能讲华语,并以汉语拼音书写,但我始终无法掌握地道的华语,而这不是愿不愿意尝试的问题。 即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也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华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除了华人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欧美人士,又有多少人去了中国,在那里落户、做生意?
Read more ...
我为什么相信美国就长远而言会成功?
首先,美国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中国更具吸引力。美国每年引进成千上万的聪明且不安于现状的移民到那里定居,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这些移民通常更富创新精神,而且敢于冒险,否则他们就不会离乡背井去另一个国家。
移民源源不断带来新点子,为美国社会带来一种激情,一种你在中国找不到的兴奋。要是少了这些移民,美国就不可能那么成功。过去几个世纪,美国吸引了来自欧洲的顶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亚洲人———印度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甚至东南亚人。由于美国能接受这些移民,帮助他们融入,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这些不断被吸引进来的人才也反过来协助这个国家去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经商方法。 美国会留住人才 中国和其他国家最终得按照国情去采用美国吸引人才的部分模式。它们将不得不四处寻找人才,以建立本身的企业。这是最终的较量。在这个时代,大国之间已不会再进行军事较量,因为它们知道这么做,只会摧毁彼此。 不过,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还是有的,在这些竞赛中,人才是关键。 美国是一个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秀的人才。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一些新加坡人到美国深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留学,因为我肯定他们会回来。在英国,你不会想要留下,因为那里不欢迎你,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较少。 奋斗50年学华语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不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比起英语,华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除非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否则讲华语是非常困难的。华语是单音节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4个或5个音调。要是你不通晓华语,沟通就成了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我是以个人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了学华语,我奋斗了50年。今天我虽然能讲华语,并以汉语拼音书写,但我始终无法掌握地道的华语,而这不是愿不愿意尝试的问题。 即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也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华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除了华人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欧美人士,又有多少人去了中国,在那里落户、做生意?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9篇)——美国篇: 陷入困境但优势仍在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工业的领先地位被新兴经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反超了,这包括电子业、钢铁业、石化业和汽车业。这些都是重要的制造行业,雇用很多工人,包括有工会代表的蓝领工人。
在一些欧洲国家,工会透过威胁将采取会造成严重短期损失的工业行动,去抵制劳动力市场改革。但是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可以作出艰难却有必要的改变,他们精简人手、裁退员工,并透过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去提高生产力。美国经济因此重整旗鼓了。帮助企业优化信息技术系统的新业务成立,包括微软、思科和甲骨文。
欣赏创业活力
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企业能够创造新的且待遇更好的工作。对于能在中国、印度和东欧代工的旧型工作,他们毫不留恋。他们预见的未来,是在一个不通过生产部件或汽车,而是以脑力、想象力、艺术、知识和知识产权去创造财富的世界。美国因此后来居上,重夺世界增长最快的发达经济体的地位。我很欣赏美国人创业的活力。
到今天,你还是看得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制度更精简,更有竞争力;美国人提交更多的专利。他们总是在努力创造新事物,或改善事情的做法。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像溜溜球(yoyo)一样大起大落,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达8%至10%是再寻常不过的。如此发展的后果是一个底层阶级逐渐形成。在纽约市美丽商店橱窗前,人们可以随处看到躺在人行道上无家可归的美国人,除了蔽体的衣物和当睡垫的纸皮,他们一无所有。一些人———包括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严厉谴责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鸿沟。
这个事态可以接受吗?这由不得我来评论。一些宗教和慈善团体设法济贫,包括为失业者设立施食处。然而,你不能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要是你希望拥有如美国目前那样的竞争力,就避免不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底层阶级的形成。要是你选择的是如欧洲在二战后那样的福利社会,活力自然减弱。
没有阶级障碍
最后,美国拥有一种颂扬勇于出去闯天下者的文化。他们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家,受人钦佩并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果失败了,就当作是很自然的中间阶段,是通往终极成功的必要过程。所以他们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这种文化有别于英国文化。在英国这个比较静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身分地位。
在这方面,英国深具欧洲特色。英国人有过不少伟大发明———蒸汽机、纺织机和电动马达,他们赢过许多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发明很少成功地被开发成商业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帝国造就了一个崇敬旧富豪和地主阶级的社会,暴发户受到鄙视。
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新垦社会,没有阶级障碍,每个人都颂扬起家致富,都想发财,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劲去创业生财。在美国企业里,年轻人往往在会议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他们洋溢的生气会被疏导以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
Read more ...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工业的领先地位被新兴经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反超了,这包括电子业、钢铁业、石化业和汽车业。这些都是重要的制造行业,雇用很多工人,包括有工会代表的蓝领工人。
在一些欧洲国家,工会透过威胁将采取会造成严重短期损失的工业行动,去抵制劳动力市场改革。但是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可以作出艰难却有必要的改变,他们精简人手、裁退员工,并透过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去提高生产力。美国经济因此重整旗鼓了。帮助企业优化信息技术系统的新业务成立,包括微软、思科和甲骨文。
欣赏创业活力
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企业能够创造新的且待遇更好的工作。对于能在中国、印度和东欧代工的旧型工作,他们毫不留恋。他们预见的未来,是在一个不通过生产部件或汽车,而是以脑力、想象力、艺术、知识和知识产权去创造财富的世界。美国因此后来居上,重夺世界增长最快的发达经济体的地位。我很欣赏美国人创业的活力。
到今天,你还是看得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制度更精简,更有竞争力;美国人提交更多的专利。他们总是在努力创造新事物,或改善事情的做法。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像溜溜球(yoyo)一样大起大落,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达8%至10%是再寻常不过的。如此发展的后果是一个底层阶级逐渐形成。在纽约市美丽商店橱窗前,人们可以随处看到躺在人行道上无家可归的美国人,除了蔽体的衣物和当睡垫的纸皮,他们一无所有。一些人———包括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严厉谴责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鸿沟。
这个事态可以接受吗?这由不得我来评论。一些宗教和慈善团体设法济贫,包括为失业者设立施食处。然而,你不能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要是你希望拥有如美国目前那样的竞争力,就避免不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底层阶级的形成。要是你选择的是如欧洲在二战后那样的福利社会,活力自然减弱。
没有阶级障碍
最后,美国拥有一种颂扬勇于出去闯天下者的文化。他们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家,受人钦佩并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果失败了,就当作是很自然的中间阶段,是通往终极成功的必要过程。所以他们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这种文化有别于英国文化。在英国这个比较静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身分地位。
在这方面,英国深具欧洲特色。英国人有过不少伟大发明———蒸汽机、纺织机和电动马达,他们赢过许多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发明很少成功地被开发成商业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帝国造就了一个崇敬旧富豪和地主阶级的社会,暴发户受到鄙视。
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新垦社会,没有阶级障碍,每个人都颂扬起家致富,都想发财,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劲去创业生财。在美国企业里,年轻人往往在会议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他们洋溢的生气会被疏导以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0篇)——美国篇(完结篇): 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美国,就为了进入当地的高等学府,因为它们是最好的。入读哈佛或斯坦福或普林斯顿,已经成为世界各个角落数百万年轻学生和家长的梦想。但是,美国需要培育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科学家、学者、专业人员和实业家,它还需要不断培育底层的人,因为在任何经济中,大部分工人是由中层的人才组成。
有精英大学是好事,但是你不能同时在中小学产生一批批文盲或接近文盲的学生。美国教育的可能失败之处,正体现在这一群学生之中,它忽视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在一些公立学校,为数不多的政府拨款在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削减,至今仍未恢复。有人认为财政吃紧,意味着拨款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削减拨款的影响不会在未来一两个选举周期中显现,但对美国的竞争力却有长远的影响。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教育是个别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说服50个不同的州政府振作起来,你不能直接从华盛顿指示它们。我明白美国人怀疑中央控制地方事务的历史原因,但在教育方面,这已成了这个制度的一大缺陷。
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
困扰美国的问题还包括:全国性基础设施需要提升;阶级鸿沟越来越大;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以及过分依赖金钱,而且是如此让人精疲力竭的选举过程,导致不少原本会考虑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失去兴趣。撇开空话不谈,美国人从根本上相信明天会更好。这说明他们为何会倾向于消费、借贷,再消费。
中国人和日本人却总是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觉得有必要储蓄以未雨绸缪。我很佩服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他们乐于尝试的生活态度;认为只要有了相关资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以及什么东西都可以分解、分析和重新定义。
我所认知的美国
我在1962年第一次访问美国,那是在二战结束后没多久。欧洲的经济正处于半崩溃的状态,英国的实力在下降而中国还未振兴,美国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强国。两个国家都是英语系国家,所以移交过程相当顺利,没有多大的争执,也没有多大的裂痕。英国明白它大势已去。美国出手将它从德国威胁中救出,它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失去帝国和土地,它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和土地不是交出去,就是变卖了以购买二手军舰去守卫它物资补给须途经的大西洋。因此英国意识到本身已式微这个事实,也没去挑战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
现在的差别是,美国绝不会如此轻易接受中国也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美国看得出崛起中的中国,是一个很难围堵的潜在对手。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得超越美国,而且其军事力量也足以防止美国称霸西太平洋。这将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日本不想与中国交恶
Read more ...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美国,就为了进入当地的高等学府,因为它们是最好的。入读哈佛或斯坦福或普林斯顿,已经成为世界各个角落数百万年轻学生和家长的梦想。但是,美国需要培育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科学家、学者、专业人员和实业家,它还需要不断培育底层的人,因为在任何经济中,大部分工人是由中层的人才组成。
有精英大学是好事,但是你不能同时在中小学产生一批批文盲或接近文盲的学生。美国教育的可能失败之处,正体现在这一群学生之中,它忽视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在一些公立学校,为数不多的政府拨款在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削减,至今仍未恢复。有人认为财政吃紧,意味着拨款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削减拨款的影响不会在未来一两个选举周期中显现,但对美国的竞争力却有长远的影响。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教育是个别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说服50个不同的州政府振作起来,你不能直接从华盛顿指示它们。我明白美国人怀疑中央控制地方事务的历史原因,但在教育方面,这已成了这个制度的一大缺陷。
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
困扰美国的问题还包括:全国性基础设施需要提升;阶级鸿沟越来越大;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以及过分依赖金钱,而且是如此让人精疲力竭的选举过程,导致不少原本会考虑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失去兴趣。撇开空话不谈,美国人从根本上相信明天会更好。这说明他们为何会倾向于消费、借贷,再消费。
中国人和日本人却总是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觉得有必要储蓄以未雨绸缪。我很佩服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他们乐于尝试的生活态度;认为只要有了相关资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以及什么东西都可以分解、分析和重新定义。
我所认知的美国
我在1962年第一次访问美国,那是在二战结束后没多久。欧洲的经济正处于半崩溃的状态,英国的实力在下降而中国还未振兴,美国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强国。两个国家都是英语系国家,所以移交过程相当顺利,没有多大的争执,也没有多大的裂痕。英国明白它大势已去。美国出手将它从德国威胁中救出,它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失去帝国和土地,它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和土地不是交出去,就是变卖了以购买二手军舰去守卫它物资补给须途经的大西洋。因此英国意识到本身已式微这个事实,也没去挑战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
现在的差别是,美国绝不会如此轻易接受中国也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美国看得出崛起中的中国,是一个很难围堵的潜在对手。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得超越美国,而且其军事力量也足以防止美国称霸西太平洋。这将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日本不想与中国交恶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1篇)——新加坡篇: 处在十字路口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政治
像2011年5月全国大选那样的结果,迟早会发生的。人民行动党(简称:行动党)的全国平均得票率只达60.1%,丢失6个议席,这是自1965年独立以来最糟的成绩。行动党在历届大选中几乎囊括所有议席的局面,终究无法长久持续。之前的一代人,在建国时代长大,体会了生活水准怎么从低点大幅跃升。渐渐地,提升的速度会放缓,能见度也不再那么凭着的是一套与父母辈或祖父母辈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权衡标准。
当然,2011年5月大选也受到好些短期因素所困扰,让整个局面对行动党不利。例如,工人党领袖刘程强决定离开后港旧巢转战阿裕尼集选区,以及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引起民间不满。再怎么样都好,输掉一整个集选区(注①)的结果,迟早都得面对。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这得取决于行动党如何因应大环境的改变,选民又会怎么作抉择。万事难料,唯有一事我敢肯定:如果新加坡最终决定走向两党制,我们将注定平庸。我们如果对自己说:“没关系,就甘于当一个普通的城市吧,为什么非得要处处比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做得更好?”那么,我们将失去光芒,沦为一颗黯淡的小红点。如果新加坡真的走上这条路,我会为它感到十分惋惜。
我在2012年8月22日收到一张感谢卡,写卡人是个新加坡人,名叫欧阳坚海(译音)。看他那隽秀优雅的草书笔迹,想必至少是50来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多半会选择打字,即便是写,也无法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这位欧阳先生是这么写的:“您的伟大领导与卓绝贡献,让我们国家在这么多年里享有和平、快乐、进步、繁荣、团结、安全,我们一家也从中受惠,非常感谢!我们要由衷祝福您,尊敬的先生,祝您平安快乐、睿智常在、延年益寿,来年一切顺利!但愿我们亲爱的国家能继续幸福美满,继续受到护佑。上帝保佑您。”
年轻选民看法不一样
Read more ...
政治
像2011年5月全国大选那样的结果,迟早会发生的。人民行动党(简称:行动党)的全国平均得票率只达60.1%,丢失6个议席,这是自1965年独立以来最糟的成绩。行动党在历届大选中几乎囊括所有议席的局面,终究无法长久持续。之前的一代人,在建国时代长大,体会了生活水准怎么从低点大幅跃升。渐渐地,提升的速度会放缓,能见度也不再那么凭着的是一套与父母辈或祖父母辈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权衡标准。
当然,2011年5月大选也受到好些短期因素所困扰,让整个局面对行动党不利。例如,工人党领袖刘程强决定离开后港旧巢转战阿裕尼集选区,以及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引起民间不满。再怎么样都好,输掉一整个集选区(注①)的结果,迟早都得面对。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这得取决于行动党如何因应大环境的改变,选民又会怎么作抉择。万事难料,唯有一事我敢肯定:如果新加坡最终决定走向两党制,我们将注定平庸。我们如果对自己说:“没关系,就甘于当一个普通的城市吧,为什么非得要处处比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做得更好?”那么,我们将失去光芒,沦为一颗黯淡的小红点。如果新加坡真的走上这条路,我会为它感到十分惋惜。
我在2012年8月22日收到一张感谢卡,写卡人是个新加坡人,名叫欧阳坚海(译音)。看他那隽秀优雅的草书笔迹,想必至少是50来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多半会选择打字,即便是写,也无法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这位欧阳先生是这么写的:“您的伟大领导与卓绝贡献,让我们国家在这么多年里享有和平、快乐、进步、繁荣、团结、安全,我们一家也从中受惠,非常感谢!我们要由衷祝福您,尊敬的先生,祝您平安快乐、睿智常在、延年益寿,来年一切顺利!但愿我们亲爱的国家能继续幸福美满,继续受到护佑。上帝保佑您。”
年轻选民看法不一样
Read more ...
Labels:
business,
Economic,
Finance,
History,
information,
Internet,
Malaysia,
malaysia government,
politic,
Singapore
李光耀观天下(第12篇):两党制一旦落实 优秀人才不从政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2011年大选(新加坡)结果的因素,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引发民怨。很遗憾地,就这点,我们可作的选择其实很少。本地生育率未能达到人口替代水平,再不引进外来移民与外籍客工,这个国家就撑不下去了。政府放慢了引进外来人口的速度,减少人民的困扰。但不满情绪仍会继续存在一些时日。
认真探讨大势所趋,就得先把这种种短期因素暂且搁置。你得问问自己,下一届大选,或后一届大选,把这些短期因素全抽掉,情况会不会回复到2011年以前的旧常状态?我相信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眼下的问题不是哪一位候选人或哪一个政策令人民不满,而是一些年轻选民渴望在政治上看到更多竞争。
今后事态会怎么发展,至少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有些什么作为。反对党能不能不负众望,达到自己非常努力建立起来的自我期许,当一个第一世界反对党?他们能不能说服足够的优秀人才,足以和行动党前座议员与内阁部长相提并论的人才加入反对党阵营? 对这点,我实在很怀疑。很少有商界、学术界或专业领域人士会甘于在反对党议席待个三五任才组织政府的。想从政的话,最好加入行动党,毕竟这是个已有组织也已有政绩的政党。
向新一代选民争取信任
行动党当然也不会静止不动。这个政党会继续为选民推出年轻、可靠、认真的人才,向新一代选民伸出触角,争取信任。我们在2011年引进的好几位最优秀的候选人,之后都继入阁。现任教育部长王瑞杰,是我历来的首席私人秘书之中最好的一位。只可惜他的个子不高,在群众大会上会有所不同,但他的思辨能力是我合作过的公务员当中最强的。还有其他几位新候选人,如今也在内阁内,包括陈振声、陈川仁、黄循财。
我们要对选民说的是:“我们招揽的人才展现的是这等素质。我们可不想坐以待毙。
” 可是反对党能培养出与行动党年轻一代部长并驾齐驱的人才吗?更别说像总理李显龙、或副总理张志贤与尚达曼这等人才了。
希望年轻人权衡得失
Read more ...
2011年大选(新加坡)结果的因素,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引发民怨。很遗憾地,就这点,我们可作的选择其实很少。本地生育率未能达到人口替代水平,再不引进外来移民与外籍客工,这个国家就撑不下去了。政府放慢了引进外来人口的速度,减少人民的困扰。但不满情绪仍会继续存在一些时日。
认真探讨大势所趋,就得先把这种种短期因素暂且搁置。你得问问自己,下一届大选,或后一届大选,把这些短期因素全抽掉,情况会不会回复到2011年以前的旧常状态?我相信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眼下的问题不是哪一位候选人或哪一个政策令人民不满,而是一些年轻选民渴望在政治上看到更多竞争。
今后事态会怎么发展,至少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有些什么作为。反对党能不能不负众望,达到自己非常努力建立起来的自我期许,当一个第一世界反对党?他们能不能说服足够的优秀人才,足以和行动党前座议员与内阁部长相提并论的人才加入反对党阵营? 对这点,我实在很怀疑。很少有商界、学术界或专业领域人士会甘于在反对党议席待个三五任才组织政府的。想从政的话,最好加入行动党,毕竟这是个已有组织也已有政绩的政党。
向新一代选民争取信任
行动党当然也不会静止不动。这个政党会继续为选民推出年轻、可靠、认真的人才,向新一代选民伸出触角,争取信任。我们在2011年引进的好几位最优秀的候选人,之后都继入阁。现任教育部长王瑞杰,是我历来的首席私人秘书之中最好的一位。只可惜他的个子不高,在群众大会上会有所不同,但他的思辨能力是我合作过的公务员当中最强的。还有其他几位新候选人,如今也在内阁内,包括陈振声、陈川仁、黄循财。
我们要对选民说的是:“我们招揽的人才展现的是这等素质。我们可不想坐以待毙。
” 可是反对党能培养出与行动党年轻一代部长并驾齐驱的人才吗?更别说像总理李显龙、或副总理张志贤与尚达曼这等人才了。
希望年轻人权衡得失
Read more ...
Labels:
Economic,
Finance,
information,
Internet,
Malaysia,
malaysia government,
politic,
Singapore
李光耀观天下(第13篇)——日本篇: 日本走向平庸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日本眼前最严峻的挑战是人口问题。它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生育率也达不到人口替代水平。其他如经济停滞不前及政治领导班底虚弱等问题,相比之下是小巫见大巫。日本若不解决人口问题,前景将非常暗淡。
摆在眼前的,是发人深省的数据。日本女性的生育率为1.39,远低于2.1的人口替代水平。
1950年,日本每名年长者由10名劳动者供养,随着生育率下降,这个数字近年来却减少至2.8人。这样的趋势预计还会持续———到了2022年,将进一步减少到2人,2060年则可能降至1.3人。
届时,日本的年轻工人或许就再也无法承受负担而选择离开。日本人口在战后的65年间从7200万人增至1亿2800万人,却在过去3年不断下降,目前为1亿2750万人。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经济萎缩。这样的情况确实难以为继。
不可逆转的转变
在文化上,日本女性多年来接受在家庭和社会所指定的角色。她们相当乐意在家中生儿育女、侍奉长辈以及管理家务事。然而,当她们有机会到国外旅游、同世界各地的人接触,并体验到工作所带来的自由和经济独立的好处后,态度便有了彻底的转变且不可逆转。
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些日籍女职员就嫁给了新加坡籍空中服务员。她们因此看到新加坡女性是如何生活———无须和公公婆婆同住,也不会被丈夫呼来喝去。日本社会尽其所能阻挡改变的浪潮,让女性在经济上继续依赖男性,但并不成功。
日本女性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摒弃了在旧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经过一番盘算,认为已不值得再恪守成规。她们不想被孩子拖累,有许多人因此选择单身,另有一些人选择结婚而不生育。更无助的是,相当多的日本雇主也不愿与时并进。这些日本公司非但不像瑞典雇主那样想办法让女职员兼顾孩子和事业,反而将离职生产的女雇员调降为临时员工。这么一来,对于那些有抱负、有前途,又或者想要拥有与职业相称的全职收入的女性来说,生儿育女的代价就太大了。
即使她们当中有许多人想生育,也没有勇气跨出这一步。
新加坡也面对低生育率问题,情况和日本的没什么不同。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差别:新加坡引进移民,稍微减低这个问题,而日本却对接纳外国移民极为抗拒。由于保持种族纯洁性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日本人从未尝试公开讨论其他选择。无论是对日本公众还是政治精英而言,一个多元种族的日本都是无法想象的。
我也亲眼见证过日本人对其种族的纯洁性是何等自豪。
Read more ...
日本眼前最严峻的挑战是人口问题。它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生育率也达不到人口替代水平。其他如经济停滞不前及政治领导班底虚弱等问题,相比之下是小巫见大巫。日本若不解决人口问题,前景将非常暗淡。
摆在眼前的,是发人深省的数据。日本女性的生育率为1.39,远低于2.1的人口替代水平。
1950年,日本每名年长者由10名劳动者供养,随着生育率下降,这个数字近年来却减少至2.8人。这样的趋势预计还会持续———到了2022年,将进一步减少到2人,2060年则可能降至1.3人。
届时,日本的年轻工人或许就再也无法承受负担而选择离开。日本人口在战后的65年间从7200万人增至1亿2800万人,却在过去3年不断下降,目前为1亿2750万人。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经济萎缩。这样的情况确实难以为继。
不可逆转的转变
在文化上,日本女性多年来接受在家庭和社会所指定的角色。她们相当乐意在家中生儿育女、侍奉长辈以及管理家务事。然而,当她们有机会到国外旅游、同世界各地的人接触,并体验到工作所带来的自由和经济独立的好处后,态度便有了彻底的转变且不可逆转。
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些日籍女职员就嫁给了新加坡籍空中服务员。她们因此看到新加坡女性是如何生活———无须和公公婆婆同住,也不会被丈夫呼来喝去。日本社会尽其所能阻挡改变的浪潮,让女性在经济上继续依赖男性,但并不成功。
日本女性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摒弃了在旧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经过一番盘算,认为已不值得再恪守成规。她们不想被孩子拖累,有许多人因此选择单身,另有一些人选择结婚而不生育。更无助的是,相当多的日本雇主也不愿与时并进。这些日本公司非但不像瑞典雇主那样想办法让女职员兼顾孩子和事业,反而将离职生产的女雇员调降为临时员工。这么一来,对于那些有抱负、有前途,又或者想要拥有与职业相称的全职收入的女性来说,生儿育女的代价就太大了。
即使她们当中有许多人想生育,也没有勇气跨出这一步。
新加坡也面对低生育率问题,情况和日本的没什么不同。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差别:新加坡引进移民,稍微减低这个问题,而日本却对接纳外国移民极为抗拒。由于保持种族纯洁性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日本人从未尝试公开讨论其他选择。无论是对日本公众还是政治精英而言,一个多元种族的日本都是无法想象的。
我也亲眼见证过日本人对其种族的纯洁性是何等自豪。
Read more ...
Labels:
business,
Economic,
Finance,
information,
Internet,
Japan,
Malaysia,
malaysia government,
politic,
Singapor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