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独行侠的翁诗杰终于告别马华公会,他是在3月2日接受记者访问时宣布其实他已于1月2日退出马华,但没有得到挽留,总会长廖中莱也只是祝他一切顺利。
其实翁诗杰很早就加入马华,当他在1981年大学毕业后,时年25岁已成为普通党员,是少有的三语人才。
他在1986年出任李金狮的政治秘书(这一年陈群川因犯案跌马,辞卸总会长职,由林良实补上,李金狮也顺势成为署理总会长,并官拜部长职)。
1989年“天赐良机”,翁诗杰获派参加安邦再也国席的补选胜出,从此平步青云。先是在1990年出任国会下议院副议长(直到1999年上位出任副青年体育部长)。
虽然官场不甚得意,但他在1989年就当选国会议员,直到2004年选区改名为班丹国席,他还是胜出。
尤有进者,2008年大选,在雪州全面吹起反风时,他依然在班丹胜出,令人刮目相看。因为那一年的3·08政治海啸,把执政党的国阵杀得伤痕累累,异军突起的反对党连夺5个州政权(吉打、槟城、吉兰丹、霹雳及雪兰莪),几乎是与国阵分享江山。
可怜的马华只剩下15个国席和31个州议席 (马华参加40个国席及90个州议席),成绩难看。不过国阵还是大权在握,也就保住了马华在政府内的代表权。
由于领军的黄家定表明要对马华惨败负起责任,也就不入内阁,反而推荐翁诗杰入阁。
与此同时,翁诗杰也在黄家定不再蝉联总会长下,获得党内的支持而成为总会长。
就在翁诗杰于2008年党选当选总会长后,意气风发的他就十分针对当选署理总会长的蔡细历医生;尤其不容忍性爱碟片,结果在2009年对蔡细历下手,先是开除其职,后是保留党籍,但这一招适得其反,原本同情蔡细历的该党代表在联合中立派义愤填膺下,通过了对翁诗杰的不信任票。这意味着翁诗杰将面对另一个党选来确定其地位。
因此马华在2010年的党选大会上,出现了十分戏剧性的变化,一方是声势浩大的蔡细历问鼎总会长;另一方是原任总会长翁诗杰。
不论在人气和声势上,翁诗杰已显得处于下风;再一位是从中杀出的“程咬金”。
令人诧异的是黄家定怎么会卷土重来角逐总会长?
在意想不到的变化下,媒体一般认为黄家定“一出马,谁与争锋”?也就是说,他应该会胜出。
这意味着翁诗杰已无法保住总会长职,人们于是都把目光放在黄家定与蔡细历的身上,结果又是爆冷,蔡细历胜出了。
即使不是人人祝福,但马华要忍住有争议性的总会长领军。
未想在2013年的大选,马华的表现又再下滑,变成是7国席及11州议席的政党(被调侃为7-11便利店)。这一败绩也自然促使蔡细历退位。
因此这一年的党选就出现廖中莱与颜炳寿的对峙,而不甘被冷落的翁诗杰又插上一脚。结果是廖中莱胜出。
退出“江湖”走入商界
忝陪末座的翁诗杰这一败已判定他在党内的立足之地越来越窄了,顺着这个时机,翁诗杰退出“江湖”,走入商界,也许是他无奈的选择。毕竟前前后后,他把36年的青春献给了党,而后是“党”遗忘了他(人为的)。这说明了政治是残酷的,一点也不假。
不论马华能否抹掉翁诗杰的历史,但有一点他必须承认的是:是马华培养他出人头地,而且他在党内数次过关斩将,成功当选团长或总会长,也获得党代表的支持与同情,由于选对时间,不能说他在党内是孤独的。
他之所以有孤傲的形象是因为他有一个读书人的傲气和不善与人成群结党,更有独断的思维。
因此在政治上,他是失败的;但在个人事业方面,他也有成功的一面。
说到底,他是成也马华,败也马华!
在比财政预算案延迟了超过两个星期后,一年一度令人注目的总审计师报告本周初终于提呈国会。
这次提呈的是2010年度报告,所针对的刚好是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于2009年10月,提呈的首个全年度财政预算案执行状况。
这也是政府采取部门关键指标后,第一个财政预算案执行状况审计报告。
大胆突破调低开支
不过,总审计师署应该是直接向国会负责,并不隶属于政府部门,也应该不受关键指标约束。
在提呈这2010年度财政预算案时,首相强调他的政府将通过有限资源,提升效率,降低政府经常开支,确保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当时他宣布,2010年度拨款总额比2009年度降低11.2%,其中经常开支减少13.7%至1383亿令吉,这是历史性最大幅度的经常开支下调纪录。
联邦政府经常开支一向有增无减,在2010年之前,只有1998年度联邦政府经常开支微减0.18%,从1997年度446亿6500万,减低至445亿8500万,差幅仅8000万令吉,还不到0.2%。
频超支预算案虚设
1997/98年度联邦政府经常开支微减,主要是因为当时我们面对东南亚区域货币危机。
这是形势所逼,而且减幅微小到可忽略程度,因此,认真来说,纳吉政府2010年度联邦政府经常开支削减两个位数,是空前的突破纪录。
降低经常开支预算是个重大突破,原本是好事。
然而,总审计师一查,却发现这减低开支措施执行得狼狈,首先,它搞到政府最后必须在国会要求增加拨款107亿8000万令吉,让经常开支可扩大至1490亿6000万令吉。
在政府获得国会通过增加拨款后,总审计师在审计账目时又发现,即使增加这笔额外拨款,联邦政府经常开支仍然超支25亿7000万令吉,而至1516亿3000万令吉。
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案是确保政府妥善应用国家资源,并将经济导向正确方向的国策。
政府有志于减低经常开支是好事,但是也不能眼高手低,宣布一个离现实太远的财政预算案,导致政府部门纷纷超支,预算案形如虚设。
预算案严重超支已经不应该,政府官员年复一年的胡乱花费更加不应该,上梁不正下梁歪,2010年度审计师报告当然少不了“报大数”项目,公务员购买物品报价远比实际价格贵到以倍数计算。
倍数膨胀“报大数”
随手拈来,就有天然资源环境部辖下海洋公园局以5万6350令吉购买实际价格仅1940令吉的望远镜,价差逾28倍,购买液晶电视,价差逾6倍,雷达,贵近5倍,手提电脑与打印机,贵逾2倍。
还有人民信托局购入比市价贵上4倍的折床,以逾两倍价格购入电动剃发器,煤气炉等,该局购入的还有许多电器,都是以比市价贵上逾倍或接近一倍价格买入。
总审计师报告每年列出“报大数”“货不对办”“工程计划虎头蛇尾,给了钱无结果”等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腐败遍布政府部门
正如总审计师丹斯里安比宁布昂去年接受国内一家商业电台访问时透露,由于人力不足,总审计师只能抽样调查。
从几乎所有“抽样调查结果”都有问题来看,联邦政府内部公务员滥权贪污已严重到遍布每一个部门,只是看总审计师抽样调查抽到谁,谁就“倒霉”而已。
反贪污委员会虽然年年都声言开档调查,但是从来没认真将涉及者绳之以法,政府更从来没正视这腐败现象。
纳吉政府强调转型大计后,在2009年公布的2008年度总审计师报告出现许多舞弊时,政府当时首次宣布设立“高层特别工作队”以“调查”这份已经详细审查并已经清楚列明弊端的报告。
事隔两年,大家可能已忘了这所谓“高层特别工作队”到底做了什么。
总之,最后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政府部门滥权、贪污、腐败也随之变本加厉。
有查无行动糊涂账
这问题如果不予以正视,总审计师的查账工作做得再好,没有纪律行动配合,糊涂的国账会越查越糊涂。
最后的结局是;政府部门开支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财政赤字迅速膨胀,现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逾半数的联邦政府负债,很快就会超越
国内生产总值,后果不堪设想。欧洲债权危机,是我们的借镜。
国内生产总值,后果不堪设想。欧洲债权危机,是我们的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