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alaysia governmen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alaysia government.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rch 29, 2015

李光耀选择国阵, 看扁民联

李光耀选择国阵, 看扁民联, 指改朝換代乃换汤不换药

 (林育琪评述)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认为,即使马来西亚改朝换代,由民联执政,它依然由马来人掌控政治核心,国阵或民联执政中央并没有分别。 

李光耀认为,民联要在近期执政中央的希望渺茫,而且民联三党,即伊斯兰党、 民主行动党及公正党存在组织结构问题。 

他把公正党顾问安华标签为投机分子,一味只想推翻国阵政府,三党没有共同的理念。 

之前,行动党一直在误导华社,认为只要民联上台,就会有所不同,但李光耀却毫不客气地揭穿这个谎言,因为他知道,在马来西亜没有人敢挑战马来人掌权的地位。 

例如,在308大选吡叻州变天时,行动党虽然是最大政党,却依然需把州务大臣之位,拱手相让给伊斯兰党。同样的,侭管行动党在505大选中是民联最大的政党,但却自动让出国会反对党领袖之位。表面上是说尊重民联成员之间的协议,但其实就是接受马来人是政治掌权者的事实。即使是行动党执政的槟城,为了讨好和爭取马来人的支持,强调绩效制的州政府,也还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也因如此,行动党领袖,包括秘书长林冠英和国会领袖林吉祥一再表明,即使是民联执政,首相也不会来自行动党。对经常批评马华当家不当杈的行动党而言,这是五十歩笑一百步。 

李光耀在其新书《李光耀观天下》针对民联的评论其实並不新鲜,只不过他是以第三者身分,说出很多人的心里话。 

他也再次提醒要改朝換代的人,必须准备面对风险,其中一个就是新马关系或会倒退。 

马新关系虽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在马哈廸时代,更是陷入低潮,但因为两国领袖都明白双边关系唇齿相依,所以都会努力異中求同,毕竟人民行动党和国阵( 包括联盟)已经建立了逾40年的各阶层联系,所谓不打不相识,如果可以选择,人民行动党当然希望和国阵打交道。

 师父李光耀击中民联要害 火箭新丁呱呱叫蓝眼认同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首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出版了一本新著,迅速在亚洲国家引起很大的回响,400页厚的英文书共分11个章节,其中不少内容涉及中国及其敏感的外交关系。中国媒体广泛报道下月将满90岁的李光耀,李光耀在其新书《李光耀观天下》赞习近平是曼德拉级别人物。而台湾则关注两岸课题,李光耀指中国与美国不会因为台湾问题开战,两岸经济整合将让两岸走在一起,大陆与台湾未来终将统一,台湾的命运早在1943年就已决定。 

李光耀对大马政治的评论,国内政治人物按本身的立场与议程加以阐释,朝野政党皆对李光耀点评大马种族政治的观点存有异议。其中针对大马实行以种族为主的政策,导教人才外流的说法,前首相敦马哈迪加以驳斥,马华总会长蔡细歷反过来指新加坡也同样面对人才外流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们的人口不多,很少发现此事。蔡细歷辩称,我国人才外流是基于多种原因,並不单是因为种族政策。可能別的国家薪水更高,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保安及基本建设比我国更佳,所以选择到別的国家居住,而不只是因政策问题。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作为民主行动党师父的李光耀,却一点也不给他的徒弟林吉祥留些许情面,直批民联无法摆脱种族政治,即使马来西亚改朝换代,由民联执政,它依然由马来人掌控政治核心,国阵或民联执政中央并没有分别。 

李光耀强调,即使民联执政布城,也不能废除马来人特权。民主行动党新一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领袖如陆兆福者,一如既往以政治座谈会的口气反击“有辱”民联的观点,他嘲讽李光耀仍停留在六十年代的大马政治氛围中,且强调民联从未如李光耀所言般的要摆脱马来人政权,民联的大目標是取代贪污腐败的政府。 

民联领袖普遍认为,李光耀这番言论是出自嫉妒和恐惧心里,担心民联的结合会启发新国的反对党继续挑战人民行动党。指李光耀担忧忧反风吹向新国。但这些民联领袖似乎自己也忘了,新加坡去年一场补选中,反对党候选人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后,民联领袖获得莫大鼓舞,到处宣传说新加坡这股反风将北吹柔佛,有助于民联在大选中夺下柔佛州。当时民联怎么不认为新加坡的反风是被大马3.08大选的北风南吹所致? 

李光耀认为民联也存在“马来人至上”的问题,雪州大臣丹斯里卡力也坦诚认同,他说大马人民必须接受土著是我国最大的族群,即使执政党倾向于讨好土著,也是为了争取土著的支持。为何民联不需要讨好非土著,争取非土著的支持? 

大臣言喻之下,公正党并不否定“执政党必须讨好土著”,以土著为本,而非以民为本。民主行动党至今没有任何人否定大臣的立场,即使陆兆福,也避重就轻转移视线说民联的大目標是取代贪污腐败的政府,避忌正视民联深陷泥沼的种族政治。 

李光耀指出“只要民联还未执政并实行多元种族政策,联盟就能维持外表上的和谐统一。然而当要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他们就不能不面对马来人至上’的理念问题。到时民联将从内部开始分裂,或因迟迟无法做出决定而瘫痪。

” 李光耀的老战友林吉祥对老李的肺腑之言感同身受,沉默不语,年轻但缺乏历史观的领袖如古拉及陆兆福之流,根本不知道行动党曾经因为大力鼓吹废除土著非土著的区分,公平对待全民而赢得华社的掌声与支持。行动党现在与“种族政治”大被同眠,共享政权后,还敢再提这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伟大理想吗? 

就拿雪州民联为例,民联执政至今五年有余,民联谈了五年的雪州现代化集中养猪场呢?雪州华人文化馆在哪?雪州行动党议长杨巧双公布说,每一年,所有回教堂及及祈祷所分别获得其办公室拨款两千及一千令吉拨款。为何唯独神庙、教堂、佛寺、兴都庙没有同等权利享有民联政府这种『制度化』拨款的优惠? 

此即雪州大臣坦言的“讨好土著”,奉承强势,忽略弱势。做了执政党的雪州行动党领袖邓章钦、欧阳捍华等等早就向种族政治低头,屈服于公正党及伊斯兰党种族霸权,早就被李光耀看透言中,只有一些还没当过政府的陆兆福及古拉天真地呱呱叫!


Friday, March 27, 2015

经局把脉:国账越查越糊涂●杨名万


2011-10-28 18:23
在比财政预算案延迟了超过两个星期后,一年一度令人注目的总审计师报告本周初终于提呈国会。
这次提呈的是2010年度报告,所针对的刚好是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于2009年10月,提呈的首个全年度财政预算案执行状况。
这也是政府采取部门关键指标后,第一个财政预算案执行状况审计报告。
大胆突破调低开支
不过,总审计师署应该是直接向国会负责,并不隶属于政府部门,也应该不受关键指标约束。
在提呈这2010年度财政预算案时,首相强调他的政府将通过有限资源,提升效率,降低政府经常开支,确保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当时他宣布,2010年度拨款总额比2009年度降低11.2%,其中经常开支减少13.7%至1383亿令吉,这是历史性最大幅度的经常开支下调纪录。
联邦政府经常开支一向有增无减,在2010年之前,只有1998年度联邦政府经常开支微减0.18%,从1997年度446亿6500万,减低至445亿8500万,差幅仅8000万令吉,还不到0.2%。
频超支预算案虚设
1997/98年度联邦政府经常开支微减,主要是因为当时我们面对东南亚区域货币危机。
这是形势所逼,而且减幅微小到可忽略程度,因此,认真来说,纳吉政府2010年度联邦政府经常开支削减两个位数,是空前的突破纪录。
降低经常开支预算是个重大突破,原本是好事。
然而,总审计师一查,却发现这减低开支措施执行得狼狈,首先,它搞到政府最后必须在国会要求增加拨款107亿8000万令吉,让经常开支可扩大至1490亿6000万令吉。
在政府获得国会通过增加拨款后,总审计师在审计账目时又发现,即使增加这笔额外拨款,联邦政府经常开支仍然超支25亿7000万令吉,而至1516亿3000万令吉。
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案是确保政府妥善应用国家资源,并将经济导向正确方向的国策。
政府有志于减低经常开支是好事,但是也不能眼高手低,宣布一个离现实太远的财政预算案,导致政府部门纷纷超支,预算案形如虚设。
预算案严重超支已经不应该,政府官员年复一年的胡乱花费更加不应该,上梁不正下梁歪,2010年度审计师报告当然少不了“报大数”项目,公务员购买物品报价远比实际价格贵到以倍数计算。
倍数膨胀“报大数”
随手拈来,就有天然资源环境部辖下海洋公园局以5万6350令吉购买实际价格仅1940令吉的望远镜,价差逾28倍,购买液晶电视,价差逾6倍,雷达,贵近5倍,手提电脑与打印机,贵逾2倍。
还有人民信托局购入比市价贵上4倍的折床,以逾两倍价格购入电动剃发器,煤气炉等,该局购入的还有许多电器,都是以比市价贵上逾倍或接近一倍价格买入。
总审计师报告每年列出“报大数”“货不对办”“工程计划虎头蛇尾,给了钱无结果”等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腐败遍布政府部门
正如总审计师丹斯里安比宁布昂去年接受国内一家商业电台访问时透露,由于人力不足,总审计师只能抽样调查。
从几乎所有“抽样调查结果”都有问题来看,联邦政府内部公务员滥权贪污已严重到遍布每一个部门,只是看总审计师抽样调查抽到谁,谁就“倒霉”而已。
反贪污委员会虽然年年都声言开档调查,但是从来没认真将涉及者绳之以法,政府更从来没正视这腐败现象。
纳吉政府强调转型大计后,在2009年公布的2008年度总审计师报告出现许多舞弊时,政府当时首次宣布设立“高层特别工作队”以“调查”这份已经详细审查并已经清楚列明弊端的报告。
事隔两年,大家可能已忘了这所谓“高层特别工作队”到底做了什么。
总之,最后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政府部门滥权、贪污、腐败也随之变本加厉。
有查无行动糊涂账
这问题如果不予以正视,总审计师的查账工作做得再好,没有纪律行动配合,糊涂的国账会越查越糊涂。
最后的结局是;政府部门开支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财政赤字迅速膨胀,现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逾半数的联邦政府负债,很快就会超越
国内生产总值,后果不堪设想。欧洲债权危机,是我们的借镜。

什么时候退休?

退休没有分年龄,看各自的能力,重要的是退休后做什么,对退休的定义是什么 ?

老千

更本就是把国家的资源占为己有。给人民的宏愿,资讯,数字都是让你高兴吧了,讲不好听 老千。

Tuesday, May 13,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1篇)——马来西亚篇: 分道扬镳 东姑坚持驱逐新加坡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1963年,马来亚与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合并成为马来西亚,两年后,与马来半岛一水之隔的新加坡选择退出马来西亚,内中的纠葛与挣扎,不管是非与对错,千秋功过,虽然须由后人评说,但当年政坛秘辛,却也鲜为外人道。 

岁月流逝,近50年后,当历史逐渐在人们脑海中模糊淡忘之际,《李光耀观天下》的出版,必将重新勾起那一代人,或关心马新两国政局人士的记忆。 

英国人在离开时,给马来亚和新加坡留下大致相同的遗产,两国在后殖民时期的发展水平也旗鼓相当。 

但是,这两个国家在1965年以后所选择的道路却是迥然不同。马来西亚选择成为一个以说马来语为主的国家,而新加坡则选择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建立多元种族的社会。 

随着马来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一个说马来语的马来西亚将成为更根深蒂固的概念。 

建立马来西亚人的大马 

在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近两年里,我领导其他人组织联盟争取建立一个属于“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竭力克服种族问题。 

然而,此举遭遇强烈的反对,有时更引发暴力抗议。这最终导致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我这一代人一直都相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一体的。英国人在战后将我们分开,成为个别殖民地,而我们则争取合并。马来亚领导人一开始并不想让新加坡加入,因为我们的华族人口多,会打乱局整体的种族结构比例。 

英国人最终说服马来西亚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让他相信随着左派分子在新加坡华校日益壮大,新加坡倾向共产主义的危险实在太大。他终于同意让新加坡连同沙巴及砂拉越一起并入马来西亚,以沙砂两地较低的华族人口比例平衡我们的影响。 

但在我们加入之后,东姑告诉我:“你的政党不该打马来西亚马来人的主意。” 

新加坡当时有三个以马来人居多的选区,即芽笼士乃、甘榜景万岸以及南部岛屿,他不希望我们接触那些他认为是马来人地区的选区。 

然而,我们无法遵从这点,而必须依照宪法行事。 

宪法没说那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东姑警告会有流血事件 

我们仍旧组织了马来西亚团结总机构,提倡打造真正的多元种族国家,我们说服砂拉越、槟城和怡保的政党加入,其中有好几个马来族代表。 

随着总机构的实力越来越壮大,东姑感到十分不快,接着我们被告知新加坡得脱离马来西亚,否则将有流血事件发生。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2篇)——马来西亚篇: 分道扬镳 东姑坚持驱逐新加坡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马来西亚的种族主义政策让它们处于劣势。这么做是自行缩小国家的人才库,不利于打造一个擅用各族所长的社会。他们为了维持一个族群的主导地位,甘愿牺牲人才。 

马来西亚政府近来也较愿意承认,这些人才已流失到海外其他充满活力的城市,并试图吸引一些旅居海外的马来西亚人回国。但现实情况是,这些举措或许来得太晚,作用也太小了。 

在一个环球化的世界里,技能、才智和干劲将日益成为人们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马来西亚正在失去优势。它在对外竞争中让其他国家领先一步。 

华族和印族选票的影响力最终将变得微不足道。当这一天到来时,华人和印度人将无法用选票表达诉求,也不能期望为自己争取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推出“一个大马”政策 

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过后,一些人强烈感觉到这个国家即将迎来真正的改变。 

反对党发出包括废除一些种族主义政策在内的竞选承诺,结果他们取得的战绩是连支持者也始料未及的。 

就选票而言,这是反对党自1969年以来所取得的最佳成绩。就国会议席而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国民阵线(简称国阵)政府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多数国议席优势。 

大选一年后,纳吉接任首相一职,过后推出“一个马来西亚”政策,以促进种族和谐和加强国家团结。





Monday, May 12, 2014

李光耀观天下(第8篇)——美国篇: 帮助人才圆梦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我为什么相信美国就长远而言会成功? 

首先,美国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中国更具吸引力。美国每年引进成千上万的聪明且不安于现状的移民到那里定居,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这些移民通常更富创新精神,而且敢于冒险,否则他们就不会离乡背井去另一个国家。 

移民源源不断带来新点子,为美国社会带来一种激情,一种你在中国找不到的兴奋。要是少了这些移民,美国就不可能那么成功。过去几个世纪,美国吸引了来自欧洲的顶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亚洲人———印度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甚至东南亚人。由于美国能接受这些移民,帮助他们融入,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这些不断被吸引进来的人才也反过来协助这个国家去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经商方法。 美国会留住人才 中国和其他国家最终得按照国情去采用美国吸引人才的部分模式。它们将不得不四处寻找人才,以建立本身的企业。这是最终的较量。在这个时代,大国之间已不会再进行军事较量,因为它们知道这么做,只会摧毁彼此。 不过,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还是有的,在这些竞赛中,人才是关键。 美国是一个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秀的人才。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一些新加坡人到美国深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留学,因为我肯定他们会回来。在英国,你不会想要留下,因为那里不欢迎你,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较少。 奋斗50年学华语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不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语言。比起英语,华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除非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否则讲华语是非常困难的。华语是单音节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4个或5个音调。要是你不通晓华语,沟通就成了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我是以个人经验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了学华语,我奋斗了50年。今天我虽然能讲华语,并以汉语拼音书写,但我始终无法掌握地道的华语,而这不是愿不愿意尝试的问题。 即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国,也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华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除了华人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的欧美人士,又有多少人去了中国,在那里落户、做生意?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9篇)——美国篇: 陷入困境但优势仍在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工业的领先地位被新兴经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反超了,这包括电子业、钢铁业、石化业和汽车业。这些都是重要的制造行业,雇用很多工人,包括有工会代表的蓝领工人。 

在一些欧洲国家,工会透过威胁将采取会造成严重短期损失的工业行动,去抵制劳动力市场改革。但是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可以作出艰难却有必要的改变,他们精简人手、裁退员工,并透过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去提高生产力。美国经济因此重整旗鼓了。帮助企业优化信息技术系统的新业务成立,包括微软、思科和甲骨文。 

欣赏创业活力 

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企业能够创造新的且待遇更好的工作。对于能在中国、印度和东欧代工的旧型工作,他们毫不留恋。他们预见的未来,是在一个不通过生产部件或汽车,而是以脑力、想象力、艺术、知识和知识产权去创造财富的世界。美国因此后来居上,重夺世界增长最快的发达经济体的地位。我很欣赏美国人创业的活力。 

到今天,你还是看得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制度更精简,更有竞争力;美国人提交更多的专利。他们总是在努力创造新事物,或改善事情的做法。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像溜溜球(yoyo)一样大起大落,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达8%至10%是再寻常不过的。如此发展的后果是一个底层阶级逐渐形成。在纽约市美丽商店橱窗前,人们可以随处看到躺在人行道上无家可归的美国人,除了蔽体的衣物和当睡垫的纸皮,他们一无所有。一些人———包括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严厉谴责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鸿沟。 

这个事态可以接受吗?这由不得我来评论。一些宗教和慈善团体设法济贫,包括为失业者设立施食处。然而,你不能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要是你希望拥有如美国目前那样的竞争力,就避免不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底层阶级的形成。要是你选择的是如欧洲在二战后那样的福利社会,活力自然减弱。 

没有阶级障碍 

最后,美国拥有一种颂扬勇于出去闯天下者的文化。他们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家,受人钦佩并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果失败了,就当作是很自然的中间阶段,是通往终极成功的必要过程。所以他们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这种文化有别于英国文化。在英国这个比较静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身分地位。 

在这方面,英国深具欧洲特色。英国人有过不少伟大发明———蒸汽机、纺织机和电动马达,他们赢过许多诺贝尔科学奖。但是他们的发明很少成功地被开发成商业项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帝国造就了一个崇敬旧富豪和地主阶级的社会,暴发户受到鄙视。 

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新垦社会,没有阶级障碍,每个人都颂扬起家致富,都想发财,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劲去创业生财。在美国企业里,年轻人往往在会议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他们洋溢的生气会被疏导以帮助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0篇)——美国篇(完结篇): 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美国,就为了进入当地的高等学府,因为它们是最好的。入读哈佛或斯坦福或普林斯顿,已经成为世界各个角落数百万年轻学生和家长的梦想。但是,美国需要培育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科学家、学者、专业人员和实业家,它还需要不断培育底层的人,因为在任何经济中,大部分工人是由中层的人才组成。 

有精英大学是好事,但是你不能同时在中小学产生一批批文盲或接近文盲的学生。美国教育的可能失败之处,正体现在这一群学生之中,它忽视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在一些公立学校,为数不多的政府拨款在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削减,至今仍未恢复。有人认为财政吃紧,意味着拨款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削减拨款的影响不会在未来一两个选举周期中显现,但对美国的竞争力却有长远的影响。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教育是个别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说服50个不同的州政府振作起来,你不能直接从华盛顿指示它们。我明白美国人怀疑中央控制地方事务的历史原因,但在教育方面,这已成了这个制度的一大缺陷。 

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

困扰美国的问题还包括:全国性基础设施需要提升;阶级鸿沟越来越大;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以及过分依赖金钱,而且是如此让人精疲力竭的选举过程,导致不少原本会考虑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失去兴趣。撇开空话不谈,美国人从根本上相信明天会更好。这说明他们为何会倾向于消费、借贷,再消费。 

中国人和日本人却总是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觉得有必要储蓄以未雨绸缪。我很佩服美国社会的乐观主义:他们乐于尝试的生活态度;认为只要有了相关资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以及什么东西都可以分解、分析和重新定义。 

我所认知的美国 

我在1962年第一次访问美国,那是在二战结束后没多久。欧洲的经济正处于半崩溃的状态,英国的实力在下降而中国还未振兴,美国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强国。两个国家都是英语系国家,所以移交过程相当顺利,没有多大的争执,也没有多大的裂痕。英国明白它大势已去。美国出手将它从德国威胁中救出,它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失去帝国和土地,它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和土地不是交出去,就是变卖了以购买二手军舰去守卫它物资补给须途经的大西洋。因此英国意识到本身已式微这个事实,也没去挑战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 

现在的差别是,美国绝不会如此轻易接受中国也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美国看得出崛起中的中国,是一个很难围堵的潜在对手。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得超越美国,而且其军事力量也足以防止美国称霸西太平洋。这将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日本不想与中国交恶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1篇)——新加坡篇: 处在十字路口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政治 

像2011年5月全国大选那样的结果,迟早会发生的。人民行动党(简称:行动党)的全国平均得票率只达60.1%,丢失6个议席,这是自1965年独立以来最糟的成绩。行动党在历届大选中几乎囊括所有议席的局面,终究无法长久持续。之前的一代人,在建国时代长大,体会了生活水准怎么从低点大幅跃升。渐渐地,提升的速度会放缓,能见度也不再那么凭着的是一套与父母辈或祖父母辈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权衡标准。 

当然,2011年5月大选也受到好些短期因素所困扰,让整个局面对行动党不利。例如,工人党领袖刘程强决定离开后港旧巢转战阿裕尼集选区,以及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引起民间不满。再怎么样都好,输掉一整个集选区(注①)的结果,迟早都得面对。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这得取决于行动党如何因应大环境的改变,选民又会怎么作抉择。万事难料,唯有一事我敢肯定:如果新加坡最终决定走向两党制,我们将注定平庸。我们如果对自己说:“没关系,就甘于当一个普通的城市吧,为什么非得要处处比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做得更好?”那么,我们将失去光芒,沦为一颗黯淡的小红点。如果新加坡真的走上这条路,我会为它感到十分惋惜。 

我在2012年8月22日收到一张感谢卡,写卡人是个新加坡人,名叫欧阳坚海(译音)。看他那隽秀优雅的草书笔迹,想必至少是50来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多半会选择打字,即便是写,也无法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这位欧阳先生是这么写的:“您的伟大领导与卓绝贡献,让我们国家在这么多年里享有和平、快乐、进步、繁荣、团结、安全,我们一家也从中受惠,非常感谢!我们要由衷祝福您,尊敬的先生,祝您平安快乐、睿智常在、延年益寿,来年一切顺利!但愿我们亲爱的国家能继续幸福美满,继续受到护佑。上帝保佑您。” 

年轻选民看法不一样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2篇):两党制一旦落实 优秀人才不从政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2011年大选(新加坡)结果的因素,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引发民怨。很遗憾地,就这点,我们可作的选择其实很少。本地生育率未能达到人口替代水平,再不引进外来移民与外籍客工,这个国家就撑不下去了。政府放慢了引进外来人口的速度,减少人民的困扰。但不满情绪仍会继续存在一些时日。 

认真探讨大势所趋,就得先把这种种短期因素暂且搁置。你得问问自己,下一届大选,或后一届大选,把这些短期因素全抽掉,情况会不会回复到2011年以前的旧常状态?我相信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眼下的问题不是哪一位候选人或哪一个政策令人民不满,而是一些年轻选民渴望在政治上看到更多竞争。 

今后事态会怎么发展,至少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有些什么作为。反对党能不能不负众望,达到自己非常努力建立起来的自我期许,当一个第一世界反对党?他们能不能说服足够的优秀人才,足以和行动党前座议员与内阁部长相提并论的人才加入反对党阵营? 对这点,我实在很怀疑。很少有商界、学术界或专业领域人士会甘于在反对党议席待个三五任才组织政府的。想从政的话,最好加入行动党,毕竟这是个已有组织也已有政绩的政党。 

向新一代选民争取信任 

行动党当然也不会静止不动。这个政党会继续为选民推出年轻、可靠、认真的人才,向新一代选民伸出触角,争取信任。我们在2011年引进的好几位最优秀的候选人,之后都继入阁。现任教育部长王瑞杰,是我历来的首席私人秘书之中最好的一位。只可惜他的个子不高,在群众大会上会有所不同,但他的思辨能力是我合作过的公务员当中最强的。还有其他几位新候选人,如今也在内阁内,包括陈振声、陈川仁、黄循财。 

我们要对选民说的是:“我们招揽的人才展现的是这等素质。我们可不想坐以待毙。

” 可是反对党能培养出与行动党年轻一代部长并驾齐驱的人才吗?更别说像总理李显龙、或副总理张志贤与尚达曼这等人才了。 

希望年轻人权衡得失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3篇)——日本篇: 日本走向平庸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日本眼前最严峻的挑战是人口问题。它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生育率也达不到人口替代水平。其他如经济停滞不前及政治领导班底虚弱等问题,相比之下是小巫见大巫。日本若不解决人口问题,前景将非常暗淡。 

摆在眼前的,是发人深省的数据。日本女性的生育率为1.39,远低于2.1的人口替代水平。 

1950年,日本每名年长者由10名劳动者供养,随着生育率下降,这个数字近年来却减少至2.8人。这样的趋势预计还会持续———到了2022年,将进一步减少到2人,2060年则可能降至1.3人。 

届时,日本的年轻工人或许就再也无法承受负担而选择离开。日本人口在战后的65年间从7200万人增至1亿2800万人,却在过去3年不断下降,目前为1亿2750万人。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经济萎缩。这样的情况确实难以为继。 

不可逆转的转变 

在文化上,日本女性多年来接受在家庭和社会所指定的角色。她们相当乐意在家中生儿育女、侍奉长辈以及管理家务事。然而,当她们有机会到国外旅游、同世界各地的人接触,并体验到工作所带来的自由和经济独立的好处后,态度便有了彻底的转变且不可逆转。 

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些日籍女职员就嫁给了新加坡籍空中服务员。她们因此看到新加坡女性是如何生活———无须和公公婆婆同住,也不会被丈夫呼来喝去。日本社会尽其所能阻挡改变的浪潮,让女性在经济上继续依赖男性,但并不成功。 

日本女性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摒弃了在旧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经过一番盘算,认为已不值得再恪守成规。她们不想被孩子拖累,有许多人因此选择单身,另有一些人选择结婚而不生育。更无助的是,相当多的日本雇主也不愿与时并进。这些日本公司非但不像瑞典雇主那样想办法让女职员兼顾孩子和事业,反而将离职生产的女雇员调降为临时员工。这么一来,对于那些有抱负、有前途,又或者想要拥有与职业相称的全职收入的女性来说,生儿育女的代价就太大了。 

即使她们当中有许多人想生育,也没有勇气跨出这一步。 

新加坡也面对低生育率问题,情况和日本的没什么不同。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差别:新加坡引进移民,稍微减低这个问题,而日本却对接纳外国移民极为抗拒。由于保持种族纯洁性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日本人从未尝试公开讨论其他选择。无论是对日本公众还是政治精英而言,一个多元种族的日本都是无法想象的。 

我也亲眼见证过日本人对其种族的纯洁性是何等自豪。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4篇)——日本篇: 对日本的未来感悲观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日本已经历了两个“失落的10年”,眼前又进入第三个。 

1960年至1990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为6.2%。日本人民从战后的废墟中重新振作起来,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刻苦耐劳把国家建立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日本商人在西方国家积极抢购房地产时,有分析师一度惊慌警告,日本企业大集团将在经济放缓的发达世界称雄。这和今天一些人对中国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日本的资产泡沫在1991年破裂,经济从此长期陷入低迷。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自1991年以后便只有微不足道的1%。在我落笔之际,日本又迎来了第三个令人沮丧的10年。 

除非日本能尽快采取果断行动解决人口问题,否则无论政治或经济政策如何改变,都无法让它恢复战后的活力。 

结构决定命运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人民的命运。 

人口萎缩意味着国家的力量正在减弱。年长者不会想要换掉他们的汽车和电视机,他们不会购买新的西装或高尔夫球杆。他们已拥有所需要的一切,并几乎不到高级餐馆用餐。为此,我对日本的未来感到十分悲观。不出10年,它的国内消费就会开始下降,而这个趋势或许无法逆转。这也部分说明为何日本政府在反复推出经济刺激配套后,仍没有见到太大的效果。 

2012年5月,我到日本参加一项题为“亚洲的未来”的国际会议。这项会议由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由于想了解一些日本领导人对人口问题的真实想法,我在和他们交谈时刻意将问题问得婉转一些。我没有问:“你们会否接纳移民?”而是问:“你们有何解决方案?

” 对此,他们的答案是:“更多的托儿津贴和婴儿花红。”这让人感到失望。 

婴儿花红并不足以扭转局势。政府为鼓励人民多生育而出台的激励措施往往作用有限,因为这不是钱、而是生活方式和志向改变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看到成效的国家,例如法国或瑞典,这个过程始终是缓慢而代价高昂的。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5篇)——印度篇: 印度受种姓制度羁绊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经过这些年,我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和印度是不能相比的。中国是经过自然发展逐渐形成单一国民。它不是一个由外人打造的国家。中国有九成人口是汉族人,而全国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同一种语言。中国有着印度所缺乏的某种凝聚力。 

印度境内使用的民族语言超过400种。 

印度的许多语言,例如淡米尔(泰米尔)语和旁遮普语,在历史上毫无关联,说其中一种语言的人和说另一种语言的人可能是鸡同鸭讲。如果你说英语,那么12亿人口当中只有2亿人听得懂你在说什么。如果你会说印地语,那你就能争取到约5亿听众。如果你只会说淡米尔语,那你的听众就只有约6000万人。这对印度任何一位总理来说都是很大的障碍,因为他们没有一位总理通晓所有的语言。 

欠缺决心和专心 

印度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实体……因此,我们不能把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拿来相提并论。若问印度是否能取得和中国一样的成就,就如同问能不能把苹果变成橙子。因两国根本上的区别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也相当明显。一个能迅速将事情办妥,另一个则口沫横飞,却少有付诸行动的意志或魄力。印度就是不具备中国那样的决心和专心致志。 

而种姓制度使印度的情况更为复杂,这是阻碍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种姓制度所定下的规矩,若你与比自己阶级低的对象结婚,你就自动失去原有的阶级身份。因此,婆罗门人(僧侣阶级)只会同婆罗门人结婚,吠舍人(平民)只会与吠舍人结婚,而达利人(贱民)只能与达利人结婚等等。 

属于僧侣阶级的婆罗门人,以个人来看,同世界任何人一样聪明,当中有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那么,种姓制度对印度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我接下来要提出的看法,或许不太受人欢迎,但我相信它是事实。 

智商受孤立影响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种姓制度限制了各阶级基因库的多样性。年复一年,人们的总体智商会受这种孤立性所影响。中国古代杰出的官员能够三妻四妾,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上任,就有机会将自己的基因散播开来。他在悬车告老后多半会选在苏州定居,因为那里气候温和,并且妻妾成群。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6篇)——泰国篇: 泰国苏醒的社会底层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他信的出现,永久地改变了泰国政治的面貌。在他未登上政治舞台之前,曼谷的当权者垄断了整个政治层面,执政方针主要以首都的利益为考量。就算曼谷精英阶层过去也有意见不和的时候,也不比接下来的恶斗来得激烈。之前也没有任何争执像在塔信任内和之后所发生的争论那么具分裂性。

他信将原本被曼谷政权及中上阶层独占的资源转移到泰国较贫穷的地区,颠覆了泰国的政治现状。他信的政治理念较具包容性,并让来自北部和东北部的农民分享国家经济增长的果实。在他尚未上台之前,前几任首相已因偏向实行照顾曼谷中央利益的政策,而制造了鸿沟。他只不过是将人民唤醒,让他们看到鸿沟和当中的不公平,然后提出弥合它的政策方案。即便他没有这么做,我确信别人也会这么做。 

偏向贫困农村人口 

他信在2001年接任首相职务时,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和亿万富豪。但倘若泰国的有钱人以为他会看在阶级的份上站在他们这一边,那他们很快就会大失所望。他推行的政策,前所未有地偏向贫困的农村人口。他为农民提供贷款,颁发海外奖学金给出身偏远地区家庭的学生,并为城市贫民提供政府津贴的住屋,而这其中有许多是迁移到城市寻找工作、只住得起贫民窟的人。他所提出的医药保健计划,以无法支付医药保险的人为受惠对象,让他们每回到医院看病时以仅仅30泰铢(约1美元)获得医疗保障。 

对他信的政敌来说,他是把整个国家搞得天翻地覆。他们并不打算让他得逞。他们指他是民粹主义派,并声称他的政策将让国家破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执政期间非但没有中止当中的许多政策,还提出了更多类似的政策。)他们也指控他贪污和滥用职权为家族生意谋利,但他否认这些指责。他们也不满他控制媒体———甚至有人说他对媒体态度专横,以及在南部发动颇受争议的反毒品战,而这可能牵涉忽略正当程序和人权的问题。尽管如此,人数众多的农民不理会这些批评,2005年再度推选他。曼谷的精英阶层最终忍无可忍。他的政府在2006年的军事政变中被推翻。 

农民尝到了甜头 

泰国的首都自此经历了巨大的动荡。

Read more ...


李光耀观天下(第17篇):英文教育 造就今日新加坡

南洋商报获授权刊载

我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起床、清电邮、阅报、做运动,然后用午餐。 

之后,到总统府的办公室上班,看文件,写写文章或准备演讲稿。下午或傍晚时分,有时会安排记者采访,再花一两个小时与我的华文老师在一起。 

我习惯天天运动。 

89岁了,还可以端正坐着,走路也不需要靠拐杖。三十来岁时,喜欢吸烟喝啤酒,后来因为容易在竞选时影响声带,把烟给戒了;当时尚未有任何研究显示吸烟会导致肺癌和喉癌等各种病症。 

不过说来也真是奇地,我后来居然对烟味特别敏感。 

至于啤酒,一度喝出了一圈啤酒肚,报章上的照片都看得出来。于是我开始打高尔夫球健身,后来改成跑步和游泳,那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达到相同的健身效果。现在我每天使用跑步机3次:上午12分钟,午餐后15分钟,晚餐后15分钟。过去,晚餐前会去游泳,游个20到25分钟。要不是这样,我还真达不到现在这种健康状况。这是一种自律。 

扩大视野须与人接触 

我还经常约人见面交流。你必须见人,因为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与人多接触。除了国内的朋友,我也经常和马来西亚、印尼以及不时与来自中国和欧美的朋友会面。我试着不光与老朋友或政治领袖会面,也同时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士,例如学者、商人、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市民。 

我大大地减少了出国访问的次数,那是由于时差关系,尤其是去美国。 

2012年之前,我年年风雨不改地到日本出席“亚洲的未来”国际会议,这项会议由日本传媒机构《日本经济新闻》主办,今年进入第19个年头。有一阵子也几乎每年访华,如今因为空气污染问题倒不太想去北京了。但中国领导人都聚在那里,所以只好到北京去见见他们。我是JP摩根国际委员会委员,很荣幸他们为了配合我,把2012年的常年大会移到新加坡举行。道达尔谘询团也是一样。去法国还行,A380型空中巴士12小时直飞往返。去纽约就累得多了,特别因为时差关系,总是晨昏颠倒。出国访问有助于开拓我的视野,可以看看其他国家如何发展。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是停滞不前的。我就见证了伦敦和巴黎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历经变革。

  Read more ...

在馬來西亞到底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學校

各年纪或学级的学生都会发现在马来西亚学习是实际可行的选择。在马来西亚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学校。 
国际与侨生学校 
马来西亚有优良的生活环境,舒适的气候和稳定的社会,使它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都是极具魅力的目的地。适应增长的移居国外的社区的需要,教育部促进国际和侨生学校的创立。这些学校提供依照各国习惯的教育内容,包含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人和阿拉伯人的学校系统。使在马来西亚当地的学生能继续他们的研究不间断。学生准备IGCSE、O-Levels、A-Levels和IB考试。除了国外学生,遵守教育机构规定与学习条件之马来西亚学生,也可以在国际学校入学就读。 

私立学校 

国际侨生可以从本国的基础或中等学校中选择。这些私立学校提供符合马来西亚统一课程规定的授课大纲。英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而数学、自然科学、和科技资讯都是以英语教学。马来西亚本国和外国学生都可以注册入学。 

 独立华文高中学校 (民办,不受政府资金支助)

这些学校依教育部设置的教学指南,使用华语授课,使用由独中统考委员会制定的教科书上课,学生老师之间也以华文作为交流的媒介语;接受马来西亚本国和外国学生注册入学。全马每一个州都有这些独立中学,学费各异。这些学校大都有各自认证考试,如独中统考。然而,学生也可以选择参加马来西亚公开考试,个人自由选择。

 私立宗教学校 

私立宗教学校课程比照马来西亚全国课程,对於伊斯兰教特别重视。部分学校的合并宗教课程由伊斯兰教的部门指定。使用的授课语言是马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 

公众(政府)学校 

公众学校(即国立学校)是免费且使用马来西亚语授课。这些学校使用马来西亚统一的课程大纲。有些公众学校(国立学校),使用华话或淡米尔语授课。不过,学生也会被教授马来西亚语和英语。所有的公众学校都会使用英语来教导数学、自然科学、和资讯传播科学(ICT),来训练学生参加共同考试如 UPSR,PMR,SPM和STPM。外国学生可以被公众学校接受,只要符合下列条件:
 -外交官的小孩 
-父母拥有工作授权 
-父母具固定居留身份(如MM2H 大馬第二家園)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Tanjong Tualang ( Toh Allang ) Eat Prawn

In our journey, our first destination is Cameron Highland. After one night in Cameron Highland, we proceed to Tanjong Tualang for a fresh prawn meal dinner.  Here is the route map below.

Tapah Town
Kampar Town. 

Gopeng Town - Batu Gajah Town

From Tapah to Kampung Timah


Saturday, November 24, 2012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风雨180年 10 - 10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风雨180年》第十篇(完结篇) 
林连玉被尊族魂,陈修信却成汉奸! 
文:张丹枫 
图:文林 

前文说过,林连玉以高风亮节走完了他的传奇一生,死后被大马华社尊称为《族魂》。 那么,当年那么向东姑献议递夺林连玉公民权的陈修信,后来又如何了? 自从失去华社支持之后,经历1959年、1964年和1969年连续三届大选,马华的表现都是差强人意。而陈修信却仍然固执的,不愿主动与华社修好。 1965年,马华在党中央会议上强势通过议决案,宣布支持联盟政府,阻止任何党员发表支持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言论;并且发出正式训令给马华全国党员。 在联盟政府里,马华反对华文教育,反对将华文华语列为第二或第三官方语言的态度,是明显而且坚决的。 当年,身为马青团创办人之一,兼任马青全国副总团长和马六甲马青总团长的沈慕羽,由于同时担任第三任教总主席(第二任教总主席为黄润岳),他对华文教育的发展,是充满热情的。 他毅然反对马华党中央的训令,继续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运动;甚至发动全国华人社团联署签名盖章支持。 沈慕羽的努力,获得全国华社热烈响应,但是却也因此触怒了陈修信。 1966年10月18日,在马华爆发一场与华教领袖争论的事件中,马华中央当天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开除沈慕羽党籍,立即生效! 沈慕羽事件在華人社會引起紛紛議論,包括各反對黨領袖,馬六甲馬青及教育界人士分別發表談話抨擊。主要因為沈慕羽不單是馬青的領袖,也是華校教師公會全國主席,又是全國華人註冊團體籌備委員會主席,這一衝突,又加深馬華和華團的恩怨了。 1968年,在华社普遍上支持董教总申请创办独立大学的情形之下,陈修信继续摆出一副《跟华社对着干》的姿态。 他不但极力反对独大,还公开发表了一句在大马华社遗臭万年的经典言论:《要獨大辦得成功,除非是鐵樹開花》! 此語一出,華人社會大表不滿,都把矛頭指向陳修信。 而陈修信仍然不肯收回他的言论,更继续揶揄华社,说他准备打赌,由现在开始的10年内,董教总如果不是仍然在空谈高叫的话,那么,充其量他们也只能办一间半生不熟的学术机构而已。 《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陈修信公开说。 1968年5月,陳修信更指獨大問題已被华社故意炒作成政治問題。他又說籌辦獨大者是存有政治目的,想趁大選接近提出來當政治資本,藉以攻擊馬華公會。 陈修信不但在内阁大力反对华社的独大申请,为了打压独大,陈修信和他的同党还特别提出由马华创办一所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程度的学院,取名《东姑阿都拉曼学院》。也就是今天的《拉曼学院》。 拉曼学院创立的背后原因,就是为了对抗华社倡议的独立大学。 不过,陈修信对外宣布拉曼建校的目标是很堂皇的。他说:马华建立拉曼學院的目標有二: (一)培養學生具備升入馬大或其他高等學府應有的資格, (二)為人數龐大的中學畢業生,提供學術與專科訓練,並授予官方承認的資格,以使他們獲得就業機會。 許啟謨當時也是馬華高等教育計劃工作委員會的主席。八月的時候,他宣佈馬華創辦的高等教育學院命名為“東姑阿都拉曼學院”,并且获得政府以《一元对一元》方式建校,決定於1969年起正式收生。 學院將建在八打靈再也與Batu Tiga之間,佔地150英畝,開辦之初,借吉隆坡工藝中學課室上課,有學生349名。 陈修信因为拉曼学院成功创办而表现的非常高傲,他說:“拉曼學院成立,是馬華公会對獨大的答覆,拉曼學院已成為現實,但獨大仍然是個夢。” 种种与华社背道而驰的举措,终于使华社彻底唾弃马华,致使马华在1969年的全国大选中,蒙受史无前例的惨败。接着就爆发了大马建国史上最严重的五一三种族冲突惨剧。 五一三事件逼使東姑阿都拉曼下台,敦阿都拉薩掌權後,在1974年大選前把聯盟擴大為國陣。 不顧陳修信的強烈反對,敦拉萨引入民政黨,分化華人政治力量, 此舉無形中削弱了馬華在統治集團的代表性,也掀開了馬華與民政黨持續的明爭暗鬥。 敦陳修信在展開清黨行動,開除以林敬益為首的所謂改革派後,於1974年辭去馬華總會長,交棒給李三春。 馬華因1969年大選受重挫,乃至陳修信引退後,他在內閣所分配的財政部長和工商部長( 已故馬華署理總會長林瑞安曾出任)要職,從此旁落。 平心而论,作為一名稱職的官僚,在财政部长职位上,陳修信的表現還是可取的。 他理財有道,協助打好大馬的經濟基礎; 他擔任了15年的財長,其比較保守的經濟策略使國家財政預算平穩,也鞏固了馬幣,個人在國際金融界享有相當好的聲譽,在公共服務為人廉潔,辦事極具效率。 很不幸的是, 在政治上,他的所作所為,不僅犯下貽患華文教育的歷史過錯,也為馬華留下沉重的政治負擔及負面影響。 这种政治負擔及負面影響,直到今天,仍然无法消弭,仍然继续成为华社不信任马华的根源,而看来马华公会经历这么多届全国大选,直到今天,依然无法弥补这道鸿沟。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很清楚,马华与董教总过去50多年来的恩恩怨怨是怎么形成的了。马华在华文教育的民族事业上所采取的政策,可说是完全背离华社的意愿。 更重要的是,马华直到今天仍然不知悔改,仍然想蒙骗广大华社。看到巫统声色俱厉的批评董教总的时候,一个个噤若寒蝉,躲进乌龟壳里不敢神出头来。一旦看到巫统对董教总和华文教育有一些比较正面的反应和行动的时候,却又一个个争着出来邀功领赏! 如此嘴脸,确实令人齿冷。今天的马华,如何还能赢回广大华裔选民的支持?凭什么向华裔选民乞讨选票?马华只要继续由不懂华文教育文化重要性的二毛子担任最高领导人,就别妄想华裔选民的选票会投给马华! 关丹《独立国中》怪胎事件,在一次让大家看清楚,马华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马华几条走狗加上方天兴这个现代汉奸,丑态百出的表演,让广大华社无比反感。 现在教育部再来一个《2013-2025教育大蓝图》,进一步强调发展单一语文政策,只字不提华文和淡米尔母语教育。然后,教育部长慕尤丁还嫌下手不够重,前天再在国会正式宣布,不会再发出任何有关独立中学的准证,政府也绝对不会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他所公布的全国60间独中,并没有包含关丹中华X中在内。事实摆在眼前,关丹中华X中,根本就不是什么独中,而是一间100%的国中;但是,其他国中是免费的;这间国中却是要收费的!鬼都不会去读啦! 慕尤丁的宣布已经过了48小时,马华的蔡细历,廖中莱,魏家祥,黄燕燕,直到今天屁都不敢放一个!还有那个承蒙巫统恩泽,送了16亿大礼的方天兴,直到今天也还躲在床底下想对策。 我们亲眼所见,这些家伙各个毫无尊严可言。连带的也使巫统误以为我们华社是没有尊严的。 华人想要拿回尊严,想要一次过解决华文教育在国家偏差的教育政策下面对的难题,只有华山一条路----改朝换代!通过选票将这个对华文教育充满敌意的政权换掉!(全文完)